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2日電 (仁青措 尼瑪初) 7月正值壤塘一年最美的季節,距離縣城幾十公里的摩尼喜旋傳統服飾傳習所中,一群青年正在專心致志的打樣、裁剪、縫制....。.
“這是我這幾天制作的藏袍,2019年我的作品參賽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五屆藏族服飾文化藝術節暨藏族服飾博覽會藏族現代服飾展演,榮獲集體銀獎”牧民出生的旦真秋珍自豪地介紹說。
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壤塘縣擁有3項國家級、8項省級、32項州級、60項縣級非遺項目。用好非遺傳承,圓夢小康生活,壤塘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成小康生活“硬支撐”,探索帶領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23歲的旦真秋珍,7年前還是壤塘縣上杜科鄉魚托村的一名農民,在田間地頭以農為生,草原上風吹日曬的日子仿佛一眼就能望到頭,她已經做好了與父輩們一樣做一個牧民的準備。

2011年壤塘縣摩尼喜旋傳統服飾傳習所成立,吸納了周邊30名青年前往傳習所學習,2015年旦真秋珍成為該傳習所的學員其中之一。經過幾年的學習,旦真秋珍等學員熟練掌握了量身、打板、選面料、裁剪等服飾制作的相關技藝。并憑借著壤塘民族服飾千年歷史積淀,融合了印度、尼泊爾、漢地等多元文化藝術精華,實現了布藝、織染、服裝、飾品等領域傳承與創新。
2019年壤巴拉節中,摩尼喜旋傳統服飾大放異彩,在當地刮起了一股民族風,就此他們制作的服飾,也順利銷售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是海外。
“學會制作服裝的手藝,我一個月最多掙7000多元,去年半年就掙了3萬余元。”旦真秋珍說到。
壤塘縣地處阿壩州西部,享有“懸天凈土·壤巴拉”之美譽。多年來,壤塘縣始終樹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標,堅持“文化優先”戰略,將文化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的旗幟,積極推進“文化+”工作,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堅定了文化發展方向,形成了“四更壤塘”“五個壤塘”發展目標,努力實現文化資源大縣向文化產業強縣的轉變。
近年,該縣通過挖掘整合非遺資源,目前已成立非遺傳習所47個,涉及藏戲、唐卡、石刻等不同領域和技藝,培養大量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隨著壤塘縣文化大縣的地位愈發穩固,壤塘縣提出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路,以唐卡為先例,與動漫、紀錄片、景德鎮瓷器進行融合,在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興業、以文振興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用“文化魂”畫出了壤塘最大的“同心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依托優勢資源走“內源式”發展的振興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