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30日電 (周超文 張帥)自疫苗接種工作開展以來,瀘州市江陽區鄰玉街道機關黨員干部、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們夜以繼日,他們放棄休息時間,舍小家為大家,一直奮戰在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一線。

“是否有高血壓病史?”“有沒有對什么東西過敏?”“近期打過其他疫苗嗎?”“有什么禁忌癥?”……每天這樣的話語,醫務工作者都要問上幾百遍。鄰玉衛生院副院長袁冬梅,每天專心致志為居民填寫信息、核對系統,并細心叮囑接種疫苗的注意事項才可以離開。遇到不會使用手機進行預約的居民,她還要耐心的為他們掃碼,填寫信息。作為這里的“大姐”,面對高強度工作,她做的絲毫不比其他年輕人差。“早上7點就出發,有時晚上10點后到家。”而她所說的“家”,是鄰玉中心衛生院的宿舍。她在瀘州的家,卻還要算好時間,三五天才能回一次。
“我們衛生院一天打了2640人。”鄰玉衛生院院長彭濤自豪地說,“雖然工作辛苦,但為了加快疫苗接種速度,減少接種人員等待時間,這是作為醫院和一名醫護人員的本職工作。”
不僅在現場指導協調并參與疫苗接種工作,作為院長的彭濤每天還義務擔負起了自己開車義務接送接種醫護人員上班和下班的任務。7月26日晚上,當最后一個群眾接種完后,時針已指向了11點。當他開車送完最后一名醫護人員回家洗漱完后,早已過了12點。但第二天早上8時不到,彭濤又出現在了接種點現場,安排布置即將開始的接種工作。
醫護人員為接種不辭辛勞,而在鄰玉街道的接種點現場,社會事務辦主任的鐘良萍卻也同醫護人員一樣,堅守在接種現場,接種一天她就堅守一天,雖然她已經51歲了。每天最早到場,每晚最后離開。“我的任務就是確保接種工作更加流暢、高效、快捷。”鐘良萍說。
此前,鄰玉街道的臨時接種點設置在窄小的漕溪村衛生室,為了讓更多群眾得到及時接種,6月18日,接種點將搬遷至原藍田機場。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直至6月17日晚上8點,才拿到進門鑰匙。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群眾接種,在幾天前就已累出了病的鐘良萍同其他人員一起,通宵達旦安排布置接種工作室,直到第二天7點半時才布置完成,但群眾凌晨5點多鐘就前來排隊等候接種了。后經過江陽區疾控中心檢查驗收后,8點準時開始接種,鐘良萍顧不得休息,繼續開始了一天的疫苗接種工作,
星光不負趕路人。正是因為有了象袁冬梅、李婷、彭濤、鐘良萍等全體參與接種工作的人員在疫情面前的爭分奪秒,義無反顧,共同構筑起了鄰玉街道抗疫的堅強鋼鐵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