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7日電 (劉燚 劉小義)“傷口都結痂了,再過段時間就能恢復!”近日一早,晨曦透過薄霧灑向高原,為靜謐的村莊披上金色的霞光,壤塘縣上壤塘鄉雪木達村3組壤木姐家同往常一樣迎來了一位熟悉而親切的客人。
來到她家的是村上的第一書記、也是縣醫院的醫生常東斯基。這已是常東斯基第20次走進壤木姐家免費為她換藥了。說是客人,是因為常東斯基與壤木姐非親非故,沒有任何親朋關系;熟悉而親切,是因為這樣的上門服務完全出于常東斯基自愿免費服務,且已經堅持了4個月之久,她們儼然已建立成了姐妹般的情誼。
常東斯基一面習慣性地打招呼拉家常,一面熟練地戴起醫用橡膠手套,在壤木姐身體傷口愈合處涂抹消毒藥水。白色紗布粘好后壤木姐慢慢起身穿好衣服,沙啞的嗓音微弱地重復著“卡卓(謝謝)、卡卓(謝謝)....。”
大病擊倒“頂梁柱”

今年33歲的壤木姐是上壤塘鄉雪木達村普通牧民,也是一位多子的媽媽,最大的16歲正在上高中,小的一個4歲一個1歲多,生活本就十分困難。2020年6月,壤木姐在家突發腦出血昏迷,隨后被緊急送往四川省人民醫院救治。經歷長達一年時間與病魔抗爭,今年7月壤木姐回家中休養。但因治療當中伴隨呼吸和飲水進食困難,壤木姐脖頸氣管處、肚子上和胃部安上了呼吸管、輸藥管和進食管,即使出院后也不能立即拔除。
“媽媽回來的時候瘦得我都快認不出了!”回想媽媽想出院回家的情景,大女兒修卡淚水連連。為了照顧媽媽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壤木姐懂事的大女兒修卡主動休學擔起了一家的重任。盡管壤木姐休養在家,但是插管傷口處仍需按期消毒換藥,不然隨時將有感染的風險,可十幾歲的修卡哪懂換藥,更何況家里根本沒有藥。媽媽病愈回來一家人又是高興又是憂愁。
坎坷路遇“幸運星”
經歷病痛折磨的壤木姐是不幸的,但是在與困難斗爭的“拉鋸戰”中她又是幸運的。
正當一家人為后續康復護理一籌莫展之際,不幸的壤木姐遇到了生命中的“幸運星”。今年7月原本在壤塘縣醫院婦產科工作的常東斯基醫生被派往上壤塘鄉雪木達村擔任第一書記,沒想到一上任就碰到剛治療回來的壤木姐。
“不管在哪工作,我首先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剛轉變身份的常東斯基了解壤木姐的情況后,主動申請給壤木姐定時換藥,重新擔任起醫生的角色。從那時起常東斯基就自費買藥,定期給壤木姐換藥一直到現在。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被驚訝到了,太讓人心疼了。”憶起首次給壤木姐換藥的情景,常東斯基至今仍感動唏噓,“幾根冰冷的引流管暴露在瘦弱的身軀外令人觸目,因為氣管處也有插管,只能偶爾發出微弱嘶啞的聲音,很費力才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語。”
“因為生病,她看起來比較滄桑,我還以為她比我大很多,后來聽當地干部說明情況才知道壤木姐居然只比我大一歲。”醫者仁心,常東斯基說,從第一次換藥開始我就下定決心能幫的一定要幫她!4個月來,常東斯基在定期上門換藥的同時還積極為壤木姐申請相關的政府補貼、醫療補貼,今年8月在常東斯基組織下還開展了干部群眾募捐,籌集5000元善款為壤木姐補貼家用,村里也經常慰問壤木姐的病情,為壤木姐一家減輕負擔,提供幫助。
愛心溫暖脫困境
“每次放假是我最擔心的時候,害怕傷口會因換藥不及時而有感染的風險。”常東斯基家在外地,原工作單位在壤塘縣城,一旦有事或因假離開村子,壤木姐總會令她特別牽掛。
常東斯基說有一次自己休假,為了按時幫壤木姐換藥,她提前一天回了村,剛走完壤木姐門口的小路,就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站在門前,夕陽的余暉映照在壤木姐的臉上和身上,“看著她臉上的笑,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常東斯基悠悠憶道。
經過幾個月休養的壤木姐氣色明顯紅潤許多,引流管相繼去醫院拔除掉,傷口已經結痂,如今還能簡單做一些日常家務。常東斯基在換藥時也熱情地和她拉拉家常,經過4個月的相處,兩人之間還多了一份姐妹情誼。“常東斯基醫生就像我的妹妹一樣!”逐漸好起來的壤木姐可以輕輕說一些話了,常東斯基除了幫她換藥外還經常到她家里問候,幫忙收拾,有時還會拿一些排骨和營養品補幫她調養身體,這些壤木姐都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
據常東斯基介紹,壤木姐在身體完全恢復后也不能從事太辛苦的工作,因為她除了腦溢血后遺癥外身體還有其它疾病,村上正考慮為壤木姐爭取公益性崗位,繼續幫扶她家。
“身體好了之后我要繼續照顧孩子,讓他們讀更多的書!”大家的關心和幫扶給了壤木姐莫大的溫暖和鼓舞,經歷生死考驗的她正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新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