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8日電 (黃海濤 胡迪)近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呼吸介入團隊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陳梅的指導下,于內鏡中心成功開展醫院首例支氣管內超聲引導下經支氣管壁針吸活檢術(EBUS-TBNA)。
此次手術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任柏沉實施,副主任醫師黃海濤協助,護士長楊敏麗,護士屈梅、高娟配臺。
在超聲鏡頭的顯示下發現目標淋巴結,在超聲引導下經過支氣管順利穿入淋巴結內取得標本。此次手術中不僅患者無出血,且穿刺取材良好。從手術開始到完成細胞學涂片,整個過程僅用時20分鐘。

此次手術的患者是一位年齡高達80多歲的周大爺,他原本是因為咳嗽咳痰來看診的,可檢查了胸部CT卻發現大爺的雙肺多發結節,縱膈內有增多增大的淋巴結,檢查血液結果更是顯示腫瘤標志物升高。
為了明確診斷,周大爺住進了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病房。呼吸介入團隊分析了周大爺的情況,認為要直擊這些大的多的縱膈淋巴結,有針對性地取出活檢組織,才能提高診斷率。于是呼吸介入團隊安排周大爺先做了支氣管鏡檢查,檢查顯示管腔內未見明顯占位后,呼吸介入團隊為其成功進行了該院首例支氣管內超聲引導下經支氣管壁針吸活檢術(EBUS-TBNA)。
檢查顯示周大爺患了肺腺癌,這就為大爺的后續治療提供了依據,也贏得了更多的治療時間。

科室的呼吸介入團隊在前期熟練掌握普通經支氣管針吸活檢(TBNA)的基礎上,有了超聲支氣管鏡(EBUS),對復雜部位的穿刺有了更好的手段,讓經支氣管壁穿刺活檢不再盲目,是一種安全性高、診斷率高的氣管鏡活檢新技術。
據介紹,EBUS是一種在支氣管鏡前端安裝超聲探頭的設備,結合專用的吸引活檢針,可在實時超聲引導下行經支氣管針吸活檢(TBNA),搭載的電子凸陣掃描的彩色能量多普勒可幫助確認血管的位置及血供情況,避免了操作過程中因穿刺引起大出血的風險。EBUS還彌補了其他檢查技術對氣管支氣管壁、氣管支氣管旁和縱隔成像的不足,能夠對支氣管黏膜下、管壁及其鄰近范圍內的組織結構成像,從而極大拓展了支氣管鏡的視野和檢查范圍,真正實現了無需開胸取病理。
EBUS-TBNA的成功開展,標志著該院肺部腫物尤其是縱隔疾病診治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除了常規支氣管鏡診療外,科室還陸續開展了氣管鏡冷凍、APC、圈套治療、胸腔鏡檢查及超聲小探頭新技術,使得患者的整體診治得到很大提升,為患者的后續治療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