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5日電 (劉剛 吳立梅 曾凡川)今年以來,自貢市富順縣針對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探索“織密一張網、完善一套機制、打造一種模式”的工作法,推動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同頻共振、深度融合,打造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自治共治聯合體。

黨建引領,織密治理網格。切實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抓關鍵強突破,創新網格化治理路徑,確保“黨建+網格”向縱深發力。激活“神經末梢”做強網格,推進黨組織向居民小區、樓棟延伸,設立樓棟黨小組35個,指導18個居民小區成立業委會或自管委,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全覆蓋”改造社區黨組織服務陣地,暢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靠前“集成化服務”做深網格,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主動對接市場監管、稅務、司法等部門,開展“法治宣傳進社區”活動,為群眾、小微企業提供法律咨詢、人才招聘等多元化綜合服務17次,盤活社區閑置資產,實施親民化改造項目3個,完善便民服務、養老服務、社工服務、志愿服務等功能,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用好“數字化平臺”做實網格,依托基層治理最小單元,探索“網格+網絡”管理服務模式,高質量運行“智慧指揮中心”治理“城市病”,實現網格力量配置多元化、網格事項清單標準化、網格服務公開親民化、網格治理運轉扁平化、指揮調度平臺統一化,為網格一線精準服務提供支撐。

多方聯動,完善治理機制。富順縣理順工作機制,注重整合黨員、網格員、執法人員、縣級責任部門等群體治理力量,著力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推動專項整治釋放治理效能。牽頭組織與新型社區治理工作關系最為密切的18個部門,定期召開了聯席工作推進會2次,研究推進共駐共建、社區治理工作,并根據社區梳理的40余項“一社區一策”問題責任清單,實行“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管理,倒排工期,咬緊時間節點,掛賬銷號,確保整改工作落地落實;整合政法、民政、街道等部門力量,構建起以社工、網格員、志愿者等為主體的協同治理隊伍,明確其職責范圍,加強教育培訓,嚴格考核獎懲,不斷提高服務群眾、處理問題的能力,解決好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誰來干”“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夯實“三塊基石”,筑牢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人才三項社區治理基礎,推廣“社工+志愿者+網格員”服務聯動模式,開展群眾“點單”、社區“開單”、社治辦“發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的“五單服務法”,惠及3萬余人,社區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三治并進,提升治理成效。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發動群眾、充分依靠群眾、全面服務群眾,讓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依法健全村(居)監委會、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小組長等群眾組織,有序推進6個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專項整治,探索三級“書記院壩會”“海棠夜釋”等載體,加快補齊新型社區治理短板。全面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建成6個社區心理咨詢室,開展“陽光親人陪伴項目”等活動,服務各類人群心理健康2余萬人次,群眾參與感、獲得感顯著提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和青少年宮,開展繪畫、禮儀、播音等專業培訓200余人次,深化社區治理。組織社區干部、志愿者等群體集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清潔除塵”、文明城市創建等活動,調動群眾環境整治積極性,示范引領居民文明素質提升,塑造和諧向上的“新市民”精神;“全覆蓋”選配“一村(社區)一輔警”和“一社一法律顧問”,依托社區矛盾糾紛調解站,開展法治咨詢、法治宣傳等普法活動,引導居民自覺學法、守法、遵法。探索組建社區矛盾調解委員會,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級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及時就地調處矛盾糾紛,確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強化社區治理法治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