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9日電 (劉忠俊 郭僑 潘建勇)群眾事,無小事,一點一滴見初心。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眉山市仁壽縣堅持小切口辦大民生,小需求聚大作為,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聽民生察民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扎實為民服務,提升群眾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2021年來,免費維修、義診、志愿服務等溫馨的小事,不斷在仁壽縣文林街道文林社區上演,這是該社區構建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所帶來的“紅利”,也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成功實踐。在廣泛開展調查走訪的基礎上,該社區以“全齡共享,全域服務”為最終目標,創新提出“1+1+N”(即:搭建1個平臺,建立1個機制,社區、社會組織、熱心居民等多支隊伍共管共治共建共享)便民志愿服務體系,構建有溫度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實現轄區便民服務到家。
只有先了解群眾需要什么,才能決定前進的方向。一直以來,仁壽縣廣大黨員干部時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推進工作方式、作風、效果轉變,讓群眾在辦實事中感受變化。變被動征集為主動征集。結合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收集民生建議提案283件,征集民生事項345件。變替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實行市縣鄉三級人代會人大代表票決制,票決出群眾呼聲最高的10個項目,優先實施、全力推進。

日前,為推動全域安全飲水,多個部門相關專業人員組成專家評審組,共同商討《龍正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項目實施方案》。該項目主要對龍正鎮原洪峰片區供水管網進行改造及戶表改造,通過改造可將優質自來水輸送到每家每戶,實現全域安全飲水。同時,有利于提高龍正鎮農村集中供水率,推動鄉鎮建設,對提高農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民有所盼,我有所辦”,這正是仁壽縣不斷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剪影。心至群眾,該縣以“三張清單”問計于民,展示為民擔當。
“現在,我們小區休閑設施齊全,不出大門就能鍛煉身體,晚飯后,在小區就能散步消食,生活越來越幸福。”這是位于仁壽縣老城區的工行小區居民共同的“點贊”。工行小區是1996年職工集資修建的住宅小區,在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后,新增的健身、休閑、電梯等設施,讓小區品質大幅提升。

和工行小區一樣,全新改造后的陵州小區也讓居民“幸福感”爆棚。走進小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平坦潔凈的道路、整齊有序的停車位和設計感十足的文化墻,濃郁的“鄰里文化”
近年來,仁壽縣關注群眾需求,通過不斷補齊功能短板、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等方式,讓城區內的老舊小區居民由“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問效于民,由群眾來評判“怎么樣”。仁壽縣積極推進“五個優化”,主動公示黨員、領導干部辦實事清單和重點民生項目清單,對群眾不滿意的立行立改,接受群眾監督評判,變政府滿意為群眾滿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