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1日電(何穎 馬康雅 劉秋穗)“彭州市水稻種植戶和簡陽市羊肚菌種植戶的這種回歸,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支持,也離不開金融的助力。”11日上午,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三農金融事業部負責人感嘆說。
這條欣欣向榮的農業幫扶、農民回流、農村發展的道路,是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助力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行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致力于為中國經濟轉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在深化踐行普惠金融戰略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戰略定位:強化服務“三農”使命擔當
成立以來,從傳統小額貸款到產品的創新升級,從單戶營銷到平臺合作,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積極探索出一條大型商業銀行致力于服務“三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相較于其他商業銀行,郵儲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真正做到了扎根農村,把綠色的“招牌”推廣到每一個有需求的角落。
郵儲銀行在成都地區共有“自營+代理”網點326個,其中鄉鎮一級網點128個,鄉鎮網點占比超過39%。同時,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在鄉鎮和村一級布放ATM、CRS、ITM、存折存取款一體機等各類自助終端超過500臺,進一步擴大了普惠金融的覆蓋面。
隨著“郵銀”惠農合作的深入,郵儲銀行充分利用郵政公司信息和物流優勢,在農村地區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
為有效推動“三農”,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持續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并以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為契機,于2017年7月26日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配備管理人員18名,并在轄內15家郊縣支行設置了三農金融事業部營業部,主要負責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和開發。
同時,風控與發展并駕齊驅,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我確實感覺到,干三農工作是有使命感的。我們對鄉村產業的支持,不僅是資金方面加以傾斜,更是疏通了農業農村經濟上下游,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該行三農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如是說。

深耕農村:落實“適農”貸款需求
水稻田里的稻子垂下了頭,在秋風中搖搖晃晃,吟唱豐收的頌歌。9月初,水稻種植戶肖興猛看到這一大片一大片即將收割的稻子,卻沒有像先輩那樣為收割的困難而發愁,他的心中只有豐收的喜悅。
“現在都是自動化收割啦,三千多畝水稻根本不愁收,農機一下田,半天就能收一大片!”在政府的支持下,肖興猛的水稻種植合作社通過流轉承包村民土地,種植了三千多畝水稻。在郵儲銀行彭州市支行貼息貸款的支持下,肖興猛的水稻種植合作社購置了先進的自動化農機,實現了現代化種植。
多年來,郵儲銀行彭州市支行的三農客戶經理堅持深入實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農戶的種養殖生產情況,積極宣傳三農金融服務,重點關注有生產經營和種養殖的農戶。
面對一些農戶覺得貸款很沒面子、不愿意找銀行貸款的問題,該行員工堅守服務“三農”的初心使命,多次上門拜訪,上埂下田,與農戶們拉家常、擺事實、交朋友,拉近與農戶的關系,并對貸款利息、還款方式等要素進行詳細解釋,加深了農戶對金融產品的認知,也改善了農戶貸款的態度。

高瞻遠矚:“輸血”與“造血”并重
在簡陽市養馬鎮田家壩村的曉梅家庭農場里,工人們正忙著裝營養袋,為這一季的羊肚菌種植做準備,如今的田家壩村種植產業興旺,村中公路四通八達,而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對幸福生活最好的詮釋。
曉梅農場是養馬鎮遠近聞名的羊肚菌種植大戶,不僅自種面積達到200畝,而且還通過“家庭農場+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做大食用菌產業,帶動周邊村民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致富,種植規模達3000余畝,其中不乏十余家貧困戶。
“我行堅持把平臺建設作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銀政’‘銀企’‘銀協’‘銀擔’‘銀郵’等平臺合作。依托‘銀政’合作,全面掌握市、縣鄉村振興及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項目政策,積極參與各項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同時,加強與地方就業局、政策性擔保公司的對接,積極引進政策性擔保基金,助力農村地區人員創業就業。”郵儲銀行簡陽市支行副行長介紹。
據了解,郵儲銀行簡陽市支行積極參與到當地鄉村振興及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中,目前已為42個自然人客戶、4家小微企業共投放超過10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目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資金,資本要素投入不足。要實現簡陽市當地的鄉村振興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從而滿足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郵儲銀行簡陽市支行副行長談到,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郵儲銀行簡陽市支行將推動脫貧地區實現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如今,曉梅農場主田大福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已經選擇回到家鄉發展家庭產業,越來越多的村民也表現出了對種植羊肚菌的興趣,田大福的家庭農場輻射帶動的范圍也更加廣闊。
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郵儲銀行成都市分行及轄內各支行一直在積極行動,以點帶面,幫助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產業健康發展。未來,該行將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持續助力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三農”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