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日電 (楊貴香 何永美) “以前在外面打工,離家遠,照顧不到家,現在就在基地里面打工,又可以學技術,一天還有100元的工資,就在家門口掙錢,很方便!”近日,在壤塘尕多鄉瑟谷村活動室滿面笑容的群眾在村部有序地排著隊,依次領取瑟谷村農業產業園區務工工資。

壤塘縣尕多鄉瑟谷村地廣人稀,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地區,曾經普遍以種植青稞、馬鈴薯為主。產量低,品種少,僅能滿足日常生活,當地村民吃菜難、吃菜貴,近年來,壤塘因地制宜,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力量,在瑟谷村流轉土地興建起高原蔬菜基地,通過公司、基地和農戶相結合的模式,壤塘已培育蔬菜合作社、企業和種植大戶10多個,技術人員手把手教種植技術,引導農牧民種上香菜、萵苣、蘿卜……短短幾年,瑟谷村依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優勢,大力發展高原蔬菜種植,產品錯峰上市,賣到成渝等地,成為當地農牧民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

“以前種青稞和洋芋,靠天吃飯,收入不高。現在把土地流轉給蔬菜基地,每畝土地年流轉費450元。我還在基地里打工學技術,每天都有收入。”村民達爾格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據悉,瑟谷村建立占地1100余畝的蔬菜基地,示范種植高原生態蔬菜。每年除土地流轉費,農牧民還能在基地務工6個多月,學習實用技能,拓寬收入渠道,有效助力壤塘鄉村振興。
“這次發放其中兩個月的勞務收入40余萬元,全村整年的勞務支出差不多有110萬,戶均達到2800余元,接下來,我們將與基地加大溝通,做好銜接,加大生態園區的建設,提供更多的務工崗位,惠及更多的群眾”該村第一書記何金興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