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8日電 自2019年以來,成都以維護兒童根本權益、推動兒童事業創新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路徑,經過近三年來的探索實踐,將倡導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理念、開展兒童友好社區試點示范建設,推動成為主動融入城市建設全面鋪開的“實景”。

成都市婦兒工委辦發揮牽頭樞紐作用,編制《成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明確了以“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展環境友好、文化體驗友好”為主體,以兒童友好社區為基礎,以兒童友好單位為依托,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的思路,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制定了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進一步完善了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疾兒童關愛救助制度體系,家庭嬰幼兒照護指南、13-14歲在校女學生接種HPV疫苗財政補貼等政策陸續出臺,涵養家庭教育良好生態、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等“雙減”落實舉措全面推行。
成都市婦聯開展首批4個市級、20個區級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帶動全市160余個社區積極開展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探索與實踐。通過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試點,暢通了兒童參與社區發展治理渠道,條件成熟的社區建立了兒童參與機制。
通過推進兒童之家建設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了服務兒童的水平。引導社會組織將更加精準的社會服務融入兒童之家相關活動,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咨詢、0—3歲托育、兒童文化體育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等服務。

通過強化兒童友好社會保障,成都探索推動權利保障友好。全面落實婦女兒童維權“五項機制”,開辟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優化兒童權益法律保護環境;并立足建立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同時,完善兒童醫療服務保障,充分利用“互聯網+健康醫療”信息化手段,以區(市)縣婦幼保健機構為依托,構建起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整合型婦幼健康服務體系。
通過提升兒童友好城市品質,探索推動成長空間友好。打造兒童友好示范空間、友好游憩空間、兒童友好出行空間,推動兒童“15分鐘公共空間體驗網絡”“半小時自然體驗圈”納入社區生活圈公服設施規劃導則,510個社區分類完成優學步道、閱讀空間等服務空間“適童化”改造,成都2020年已實現“兒童之家”全覆蓋。全市22家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全部設置有占總面積的20%以上的少兒閱覽室,并不斷增配3-16歲全年齡段的繪本、圖書、電子閱覽屏、少兒互動設備等。圍繞兒童交通安全教育,創新建設了兒童交通主題公園,為兒童普及交通安全知識提供實踐體驗。
通過優化兒童友好成長環境,探索推動發展環境友好。通過持續舉辦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建立30個市級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發布6000余課時家庭教育公益課程,實現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常態化開展。在社區、景點、場館等開發黨史宣講、城市宣傳、文明勸導、環保宣傳等兒童實踐崗位,鼓勵兒童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和幫助兒童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深入開展共青團、少先隊實踐活動,舉辦以“蓉城幸福家”為主題的兒童友好義集、社區家庭日等品牌活動和兒童友好公益宣傳。通過建立社區少年警校試點,常態化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組織兒童參與安全防范技能、網絡安全教育等實踐活動,以及應急處置與緊急避險演練。
通過開展兒童文化體驗活動,探索推動文化體驗友好。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和成都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重視培養兒童邏輯判斷、團隊合作、創造思維等各方面能力。打造兒童文化體驗研學線路,開設生動有趣的家庭教育實踐課程,開展親子互動活動等一系列兒童服務項目。引導兒童在充滿童趣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增強兒童自身文化自信。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成都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將以系統思維、用改革的辦法,推動全社會根植兒童友好理念,創新主動適應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供給,以兒童友好社區為基底特征,兒童友好單位為依托的建設路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提供“成都樣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