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1日電 (記者 張浪)2月中旬,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大成鎮肉牛現代農業園區內,上千頭蜀宣花牛正啃食飼草。這些蜀宣花牛所處的生態環保牛舍整齊排列,一旁的有機肥處理棚里生產加工正忙。

宣漢錦宏蜀宣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周成介紹說,“我們牛場目前有蜀宣花牛1200余頭,能繁母牛400余頭。還建有專門的牛犢保育室,還專門種植牧草……”
宣漢“蜀宣花牛”享有“中國南方第一牛”的美譽,是宣漢縣與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歷經30余年共同培育的建國以來第六個、黃河以南第一個培育牛新品種,是以四川宣漢黃牛為母本,選用西門塔爾牛和荷斯坦乳用公牛為父本,經橫交固定和4個世代的選育、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具有生長發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強、耐濕熱氣候、耐粗飼、適應范圍廣等特點,填補了我國南方無培育牛種的空白。

2016年“蜀宣花牛”獲得國家工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宣漢肉牛”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川馳牌”牛肉制品獲四川名牌產品稱號,“宣品天下肉牛”被認定為全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蜀宣花牛及其延伸產品已成為“川字號”特色金字招牌。
宣漢縣大成鎮抓住創建“蜀宣花牛+優質牧草”農業園區機遇,利用大量撂荒地、閑置土地種植優質牧草,為蜀宣花牛發展提供充足的飼草飼料,探索出一條“以種定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同時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財政投入資產收益分紅、“公司+農戶”種養循環收益分紅、“合作社+農戶”聯合種植效益分紅等模式,大力實施“聯農帶農”機制,通過村集體分紅、土地流轉、就業帶動、經合組織等方式,帶動4000余戶農戶、13000余人參與牧草種植和養殖場就地就業,實現人均増收達3000余元。
此外,宣漢縣制定了《牛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出臺了《加快蜀宣花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成立牛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工作專班,完善鄉鎮、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堅持“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構建“養殖+種植+有機肥+加工+銷售”產業融合發展鏈條。健全肉牛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產業鏈,引進培育壯大龍頭企業40余家,牛產業逐漸成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產業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
據悉,宣漢縣擦亮“蜀宣花牛” “金字招牌”,下一步,重要養殖區域大成鎮將傾力推動肉牛產業的發展,打造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品牌影響力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肉牛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