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6日電 (陳本強 卿召玲 白欽文)作為達州北向開放橋頭堡和北向出川、通達渝陜的重要門戶城市,近年來,萬源市積極搶抓“雙城圈”建設、“示范區”創建以及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拓展城鄉發展空間,增強城鄉發展動能,依托富硒茶產業等生態資源優勢,做活“山水”文章,激活生態產業,推進生態價值轉換,在城鄉發展變遷中迸發出強大活力。

萬源市固軍鎮三清廟村作為萬源市茶葉示范基地,接連成片的茶葉基地郁郁蔥蔥,而茶葉不同的采摘方式既為當地茶農帶來不同的增收模式,也給當地群眾鋪就出一條增收致富路。以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三清廟村現已種植茶葉8000畝,同時將茶園發展成觀光基地,越來越多的游客也前來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學習茶葉知識,增加了采茶、制茶體驗感,構建起完整的茶旅融合產業鏈。
圍繞小茶葉,做活大文章。萬源市積極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目前,萬源市茶葉種植總面積已達到24.7445萬畝,干茶產量6590噸,產值15.97億元。萬源市也積極借助自身茶葉資源優勢,搶抓發展機遇,高起點謀劃、內涵式發展、全產業鏈對接,通過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融合,成功地創建“四川十大最美茶鄉”“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四川茶業十強縣”。
萬源市堅持“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創建“天府旅游名縣”新目標,構建旅游產業發展集群新模式。這段時間,萬源市八臺山風景區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拍照打卡,景區在獨秀峰、日出云海等自然景觀基礎上,在第六臺和第七臺間新建了長達3公里的彩虹步道,進一步豐富了景區業態,增加了游客游玩的體驗感。
以茶為媒,萬源市深入實施“旅游+”“景區+”“康養+”戰略,加快推進八臺山、龍潭河、黑寶山等龍頭景區串點成線建設,強化服務配套、豐富旅游載體、鍛造完整鏈條,加快建設“川渝陜生態文旅名城”。5年間,萬源市建成建成3條茶旅融合環線,國家4A級景區2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鄉(鎮村)14個、旅游扶貧示范村5個,游客接待人次增長3.5倍,旅游綜合收入增長4.4倍,旅游產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據萬源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總規劃師王大江介紹,“十四五”期間,萬源市將重點建設“3”大核心引領景區;圍繞“5”個文旅圈抱團發展;打造“6”個文旅特色集聚區,提升“N”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實現游客接待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初步建成全國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標。
從茶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到茶旅融合構建新發展格局,近年來,萬源市鄉村面貌發生巨變,百姓生活向善向美。在推進建設的過程中,萬源市城市變遷也取得喜人成績,市民更宜居,生活更滿足。位于河西的茶文化公園就是城市建設的標志之一,通過茶元素的充分融合與健康步道等的結合,也成為不少萬源市民茶余飯后進行戶外活動的必選之地,讓市民推門看得見綠,出門就聞得到茶香的美好生活也正在逐步實現。
以城市集群建設作為融合發展的中樞支撐,萬源市深入開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行動,大力發展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以建設“川東北生態宜居優城”為奮斗目標,聚焦主城擴容提質,提升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動發展動能,著力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談及萬源近幾年的發展變化,萬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副局長戴韋興奮地提到,萬源以城市棚戶區及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以公園城市建設為載體,以城市品質樓盤及綜合體建設為突破口,先后實施了東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火車站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鐵路沿線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通過一系列的城市項目建設及民生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質,改善了人居環境,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得到了大力提升。
生在最美茶鄉的胡運海,靠著8000畝富硒生態茶園,發展富硒茶全產業鏈,實現年產值1000多萬元。而在萬源全市,向胡運海一樣靠山吃山的生態企業就有1800余家,涵蓋旅游、農業、中藥材、綠色能源等多個行業,惠及當地群眾30余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