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31日電 (何永美)天高云淡,牧歌悠揚。走進壤塘縣,美麗的藏式新居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整潔的公路像絲帶一樣連接著牧家.....各族人民團結、和諧、幸福的壯美畫卷徐徐呈現。

近年來,壤塘縣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縣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抓手,始終堅持以發展助推團結、以團結帶動發展,民生發展穩中向好,群眾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呵護壤塘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幸福,緊緊團結在黨旗之下。
“這么遠的山路,還下著這么大的雪,你們走路上來,凍壞了吧.....”吾伊鄉松得村村民甲尕握著聯系干部凍得通紅的雙手激動地說。三月的壤塘仍舊是大雪紛飛,為了找到聯系戶,干部們常常需要翻山越嶺,騎摩托車又要改步行才能到達牧民所在的冬牧場,“娃娃們每年都要來幾次,了解家里的情況,問我們面對的困難,仔仔細細的記錄,想盡辦法的幫我們解決,就像自己的娃娃一樣。”甲尕一邊說著,一邊連忙在火爐旁給“親戚”們擺上凳子,遞上熱茶。

每年三月,壤塘全縣干部們都要深入“最后一公里”“最遠一家人”,與”親戚“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謀劃產業發展、落實利民政策,干部夜宿農家牧戶、牧民拉著干部談心,是經常的事,干群一起春耕,一起收獲,過年過節邀請干部一道參與更是屢見不鮮,“干部干給群眾看、干部帶著群眾干”就是壤塘干群關系最真實的寫照。
“以前哪里看得見蔬菜,牧民的地里面就種土豆和青稞,還有一些豌豆,供一家吃。”一輩子生活在壤塘南木達鎮的索斯甲,見證了壤塘縣產業發展的蛻變。“現在,我們做飯都講究以綠色蔬菜為主了,大家都是換著花樣的吃”說起如今的美好生活,索斯甲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壤塘縣屬半農半牧區,群眾普遍以青稞、馬鈴薯為主食。長期以來,群眾面臨吃菜難、吃菜貴困難,偏遠牧區甚至無菜可吃。近年來,壤塘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遵循“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的產業總體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圍繞“糧、油、菜、藥、畜”等產業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優化產業布局,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和生態農牧業,推動壤巴拉高原雙低油菜產業園、生態蔬菜產業園、牦牛產業園、林下經濟產業園和傳統特色農作物產業園建設,構建“5+N”生態產業體系,推動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
蔬菜基地、創業園、“菜園子”從無到有,“雙低”油菜、木耳、香菇等特色作物種植由小變大;以家庭牧場、聯戶牧場為特征的現代畜牧業形態得到培育,牦牛、中蜂等邁上新的養殖道路。

在壤塘藏式陶藝傳習所里,來自上壤塘鄉查卡村的俄尖扎西正在專心致志的制作著泥坯,“我從2015年開始學習藏陶制作,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陶藝技能。”幾年前,俄尖扎西還是一個牧場的放牛娃,如今已是壤塘縣藏式陶藝非傳習所里的一名優秀學員,依靠銷售藏式陶藝品,每月收入達1000多元。
如今,在壤塘像俄尖扎西一樣通過非遺技藝學習改變人生的例子越來越多。為使非遺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使文化“活起來”,壤塘積極探索深化文化發展與群眾增收“互促共贏”模式,充分運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建立一條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為了使文化更加繁榮昌盛,壤塘選擇“走出去”,采取“傳習所(基地)+公司+農戶”,以唐卡為中心,輻射帶動發展壤塘非物質文化。目前已形成唐卡、藏醫、藏陶等46個非遺傳習所,并先后在上海金澤鎮、深圳瓷愛谷、江西景德鎮等地掛牌20個非遺傳習基地。
如今,行走在壤塘,放眼望去,湛藍的天空下,遠山蒼勁如黛,玉帶般的公路飄入白云深處,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壤塘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美好畫面,一幅幅民族團結的美麗畫卷已鋪滿壤巴拉大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