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7日電 (吳平華 王天雨 汪茂林)航拍鏡頭下的珙縣底洞鎮錦繡村,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那成片桑園猶如綠色海洋,隨風涌動。三棟造型獨特的建筑置身其中,顯得格外醒目,那是珙縣底洞現代農業(蠶桑)園區科技創新中心,于2020年建成。
“園區科技創新中心的造型來源于蠶的形狀。”走進珙縣底洞現代農業(蠶桑)園區科技創新中心,珙縣政協委員鄭仲云剛剛從村上的幾戶小蠶共育戶家中回來。作為園區管理部部長,為當地村民養蠶進行技術指導是鄭仲云一項重要工作。
地處珙縣中部地區的錦繡村,在2019年村建制調整改革中由原楠橋村、景陽村、百合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農戶839戶、3012人。多年以來,當地村民都有養蠶的傳統。自“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專項活動(以下簡稱“雙助”活動)開展以來,珙縣政協將錦繡村作為“雙助”活動縣級示范點進行打造,助力發展蠶桑產業是重要內容。
“錦繡村作為全縣重點打造的特色蠶桑產業示范基地,我們在‘雙助’活動中要發揮相關領域委員的專業優勢,推動蠶桑產業成為當地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支撐,同時要推廣新品種、探索新模式,拓寬村民持續增收致富新路徑!辩羁h政協主席張君表示。
技術養蠶 脫貧戶奔上致富路
“去年我們家賣蠶繭收入有9萬多元!”當錦繡村村民孫廣說出這句話時,誰也不會想到他曾經是村上的貧困戶。正是養蠶,讓他走上了致富路。
早些年,孫廣的母親患有慢性疾病,家里缺乏收入來源,由此陷入貧困境地,還欠有不少外債。在脫貧攻堅之中,幾名縣政協農業界委員及當地村干部多次到孫廣家發動他養蠶。起初,孫廣有些遲疑。但在大家的勸說下開始嘗試,一年能收入幾千元。
“主要是不懂技術,養蠶單產不高,產出的蠶繭的質量也不好!睂O廣說,近兩年縣政協組織開展的幾場養蠶技能培訓讓他豁然開朗,特別是鄭仲云委員的現場指導,讓他充分認識到養蠶的周邊環境,蠶房內的溫、濕度及通風控制對養蠶十分重要。
走進孫廣家的蠶房,今年第一批蠶即將上簇結繭。孫廣的妻子正忙著給蠶投喂桑葉。去年孫廣家共養殖了30多張蠶,收入9萬多元。談及自家收入,孫廣的妻子臉上充滿了笑容:“前些年的欠賬還完了。今年第一批養殖了4張蠶,現在天氣暖和了,下一批計劃養6張!
前幾年,錦繡村共有64戶貧困戶,目前有50多戶脫貧戶都發展了蠶桑產業,這也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錦繡村村委會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田聯剛向記者展示了去年村民養蠶收入登記表,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13戶,5萬至10萬元的有27戶。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2.5萬元。
采訪中,孫廣談得最多的是技術,這也是鄭仲云感到欣慰的地方。過去兩年,在鄭仲云和相關專技人員的精心指導下,錦繡村絕大多數村民都掌握了養蠶的基本技能。
“蠶種進入催青室孵化,需要一周左右。孵化出小蠶后,再進入小蠶共育室飼養8.5天至9天。此時才將小蠶發放至農戶手中飼養!痹阽羁h底洞現代農業(蠶桑)園區科技創新中心,鄭仲云向記者介紹了養蠶從蠶種催青到農戶售繭的整個過程。他說,小蠶在村民家中養殖25天至26天左右就能售繭。每年4月到10月是飼養期,村民最多可以養殖6+1批次。
“6+1批次的‘1’俗稱‘晚晚秋’,是根據氣候情況的一種表述。10月中旬以后如果天氣太冷就養不了,蠶對氣溫要求較高!编嵵僭普f,為了確保出繭質量,全縣發展了300多戶小蠶共育戶,他們承擔了小蠶1至2齡階段的飼養工作,對技術要求相對較高。
為進一步發揮委員的專業優勢,不久前,珙縣政協在珙縣底洞現代農業(蠶桑)園區科技創新中心建立了鄭仲云委員工作室,這也是縣政協“雙助”示范點打造的內容之一。接下來,鄭仲云除了為當地群眾提供政策咨詢、技術培訓、就業指導等外,還要經常深入群眾收集民意、提出建議。
“很多村民早上不到5點就去摘桑葉了,不然忙不過來!碧锫搫傁M谏@中能夠修建四通八達的產業路,那樣三輪車能夠開進桑園,村民采摘桑葉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得知這一情況,鄭仲云也準備呼吁。
“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們還將協助錦繡村爭取蠶繭深加工企業落戶,促進農業種養殖向農業加工和勞務產業的轉變,進一步延伸蠶桑產業鏈!笨h政協副主席熊宗炳說。
變廢為寶 新模式拓寬增收渠道
在錦繡村采訪時,在公路邊發現一梱梱冬修桑樹時剪下的桑枝條。田聯剛說,這些桑枝條的處理曾是蠶桑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難題。
“脫貧之后,村民都用上了天然氣。幾乎沒人愿意費勁將桑枝條搬回家,因為搬回去沒啥太大用處!碧锫搫傉f,按照森林防滅火工作要求,桑枝條不能就地焚燒。而自然腐爛還會給桑園帶來病蟲害。錦繡村共有桑園7000畝,每年修剪下來的桑枝條多達7000余噸。
面對大量“沒用”的桑枝條,珙縣縣政府考慮將其變廢為寶,經過多年探索,已成功研發出利用桑枝條作為原材料,生產桑枝食用菌。作為研發參與者,鄭仲云說,目前除了正在引進企業進行規;a外,還在探索村民參與新模式,即由“菌業合作社或各桑枝食用菌菌袋點生產好菌袋,農戶通過購買菌袋或以桑枝條換菌袋的方式,拿回家出菇,生產出來的桑枝食用菌可由農戶自行銷售或交菌業合作社保底收購。”
按照《底洞鎮錦繡村“雙助”示范點打造方案》,將充分發揮涉及領域政協委員和底洞鎮政協工委的作用,打造一個委員“雙助”基地,大力推行桑園套種、“豬—桑—糧”“豬—糧—菜”種養循環生態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提高桑園的產出效益,建設桑、糧復合型桑園也是錦繡村目前正在探索的一個新模式。田聯剛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在新發展的桑園中,結合桑糧種植要求,合理規劃,優化種植規格,在桑園中套種糧食作物,探索桑糧復合型種植模式,實現養蠶種糧兩不誤,這樣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去年,孫廣就利用自家桑園套種植了幾畝生姜,但由于技術管理不到位,沒有太大收益。不過他沒有灰心,今年在農技委員的指導下套種了大豆、蔬菜等農作物。
“下一步還將探索以桑枝屑作為主要原料,在桑園套種竹蓀!编嵵僭普f,桑枝屑經過發酵及生物滅菌處理后,再加入相應的輔料完全可以種植竹蓀,這樣又增加了一個新品種。
目前,珙縣政協正在打造4個“雙助”活動縣級示范點!4個村都有不同的特色產業,孝兒鎮寶山村同樣發展了蠶桑產業。珙泉鎮中心村發展了檸檬產業,巡場鎮德田村發展了花椒產業。助力這些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價值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張君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