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9日電 (何小米 譚磊)“我們村從撂荒地無人種到全面復耕,都是近幾個月里發生的變化。”面對村里的變化,什邡市師古鎮九里埂村黨支部書記杜德萬臉上掛滿了笑容。
陽光照耀下的師古鎮九里埂村,綠油油的秧苗隨風搖曳。然而,就在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的景象。
“九里埂村這片田地已經撂荒幾年了,在村民眼中,這些撂荒地就像是‘雞肋’,不種實在可惜,耕種卻效益差,費力不討好。”杜德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缺乏,一些耕種條件差的地塊被村民常年撂荒。杜德萬介紹,九里埂村撂荒地塊主要集中在10組,因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耕作條件惡劣,才成為了撂荒地。
通過摸排統計,九里埂村撂荒面積約7畝,隨著復耕工作的不斷推進,當地村民加入荒地復耕,主動清理雜草,村上請來了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對撂荒地進行了清淤處理,目前7畝撂荒地已經全部復耕,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無獨有偶,雍城街道義橋村5組在全市的耕地撂荒摸排中,排查出約10畝土地撂荒。
撂荒地屬于該村味優源家庭農場,農場負責人喻民強前些年流轉了110畝土地,主要從事水果種植以及黑斑蛙養殖。2020年連續兩場暴雨,喻民強的黑斑蛙養殖田受災嚴重,黑斑蛙被大水沖走,導致農場資金鏈斷裂,養殖田也因此荒廢了。

義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期華多次奔走游說,喻民強終于同意調整產業結構,將原有的黑斑蛙養殖田整理后,用于種植糧食作物。
今年3月,喻民強開始復耕工作,經過一周的努力,撂荒的土地全部復耕,現在看著這片土地,他對農場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我們計劃上半年種小麥,下半年種水稻,讓這片撂荒地變成自己的‘黃金田’。”
為了有效改善提升義橋村5組農田灌溉質量,雍城街道工作人員張雪波說,下一步街道將把義橋村、雙泉社區、桂泉村、皂角樹村等四個村的耕地整體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溝渠相連、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的優質高產高效標準農田,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據悉,今年以來,什邡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根據易導致撂荒的動因,分類制定防范措施。對因缺乏勞動力的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或種糧大戶代耕代種。同時,發動村組組建助耕隊,幫耕幫種,或引導戶主積極參與土地流轉。
什邡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樊夢瑩介紹,對因耕作條件差而撂荒的土地,主要是改善耕作配套的路溝渠等基礎設施條件。此外,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方式培肥土壤,提升地力。發現對因工程建設階段性使用的,立即組織清理場地,復墾復種。目前,排查出33.65畝撂荒地,已經全部清零實現復耕。
在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中,什邡各鎮(街道)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復耕方案,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分類指導、政策落實等措施,撂荒耕地實現應種盡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