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9日電 (鄒立楊 鄒義)近來,為解決基層治理難題,瀘州市敘永縣依靠擴權賦能、綜合執法、鄉呼縣應“三件法寶”,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圍繞“擴權賦能”破藩籬
近年來,敘永縣在四川省政府賦予目錄范圍內,分兩批將包含:“違反規定占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的行政懲罰”等鄉鎮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167項縣級行政權力賦予鄉鎮,并按“成熟一批、承接一批”原則,由鄉鎮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自主選擇承接事項,實行“一類鄉鎮、一張清單”精準賦權,鄉鎮行政權力事項增至284項,較改革前增長142.7%,通過“量身定制”增強行政權力,有力推動鄉鎮“權小責大”向“權責對等”轉變。
敘永縣摩尼鎮副鎮長項軍介紹:“以前我們鎮上發現村民焚燒雜草、燒灰積肥等違規野外用火時,鄉鎮政府沒有處罰權,只能依據‘村規民約’對當事人約束,沒有什么強制性,震懾效果不明顯,F在省政府將縣林業部門‘對在森林防火期內未經批準擅自在森林防火區內野外用火的行政處罰權’賦予鄉鎮后,鄉鎮政府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給予警告,對個人并處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以前是‘看得見管不了’,現在是‘看得見也有權管了’,對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更有信心了!
聚焦“綜合執法”提質效
為切實解決執法體制權責不清、條塊分割等廣受詬病的基層執法難題,敘永縣從機構、人員、科技三個方面要效能,打好綜合執法“組合拳”。
以鄉鎮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為依托,整合派駐機構及其他直屬執法力量,組建“鄉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實現農村違規建房、安全生產等多領域日巡“一次到位”。
樹立“到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將488名縣級編制下劃鄉鎮,通過“減縣補縣”平均每個鄉鎮增加人員20余名,極大地充實了鄉鎮人員力量。
利用遍布大街小巷和群眾房前屋后的“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視頻監控系統,建立鄉鎮綜合執法指揮中心,負責轄區內各類問題受理、事項分配、統籌調度、監督辦理,實現“一口受理、分類處理、限時辦結”,實現“多頭執法”向“集中高效”的轉變。
注重“鄉呼縣應”強協作
放得下,還要接得住、管得好。為凝聚合力,加強縣鄉協作,敘永縣通過把好呼應、時限、處置“三道關”,用活“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
把好“呼應關”。搭建呼應平臺、統一調度指揮,制定《呼應清單(第一批)》202項、明晰呼應范圍,明確專(兼)職聯絡員、實行“一口子進、一口子出”,確保呼叫準確,響應快速。
把好“時限關”。明確緊急事項盡塊回復,時限不超過1日,普通事項3日內回復,復雜、困難及重大事項7日內回復。
把好“處置關”。收到部門回復后,鄉鎮應主動作為,在縣級部門指導下開展相關工作,確需縣級部門協助或到場處置的,由縣級部門派出至少2名人員,配齊設備,下沉鄉鎮,協同處置。處置結束后部門和鄉鎮實行不見面雙向滿意度評價。
通過建立鄉鎮“呼叫”—部門“響應”—協同“處置”—鄉鎮“評價”的閉環管理、定期反饋工作流程,切實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將矛盾化解在萌芽、問題解決在基層,部門、鄉鎮實現“各自為政”向“合力攻堅”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