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3日電 (劉春艷 左存鋒 劉萍鑫)他牢記幫扶使命,扎根普格縣一類學校中連續多年教育質量倒數第一的蕎窩鎮中心校,用一顆赤誠奉獻之心,把滿腔的熱血獻給了涼山的孩子們,短短一年多時間,贏得了孩子的愛戴,家長的信任和社會的贊譽。2021年8月,他肩負“省內優質學校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中小學校”使命,支教普格縣蕎窩鎮中心校并擔任蕎窩鎮中心校校長。

他就是來自瀘州市龍馬潭區的支教教師,瀘化小學的黨支部書記、校長姚能平。
困難重重,任重道遠
援彝工作是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一項異常艱巨的工作,是緩解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的途徑。
作為一個在瀘州城區工作27年的同志,突然要到偏遠民族地區、一所“遠近聞名”的學校擔任校長,老師不認識,底子不明了,情況不了解,但他沒有退縮,而是毅然選擇擔負起這項重任。
他帶領“校聯體”援彝團隊克服了遠離親人朋友等眾多困難后來到學校,發現情況遠沒有想象中樂觀,語言不通、學生紀律松散等狀況接連不斷。縣教研室反饋學校2021年春期成績,全縣一類學校語數考核12個班科中,10個倒數第一的班科在蕎窩鎮中心校。學生曠課、逃學成了家常便飯,違紀事件層出不窮,教師和學校經常被請去派出所協助處理涉及學生的事情……這些情況,讓他深感任重道遠。
穩扎穩打,從零開始
他在深入全面地了解校園情況后,提出了學校提升初步規劃:一年抓常規,二年提形象,三年塑文化。先從規范教師勞動紀律、規范學生上下學秩序、規范師生課堂行為、規范學生生活習慣等行為入手,一步一步往前推,穩扎穩打一切從零開始。
他認為,自己要先行動起來帶動師生做出改變。于是,他就成了學校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每天5點40起床,6點他就開始巡視校園各個角落,檢查教室和辦公室的安全、秩序和環境衛生,并在學校工作群中提醒各班級的注意事項,為全校師生一天的工作學習做準備。6點20,他準時出現在食堂門口和值班老師一起查看配送菜品的情況。6點50巡視住校生起床情況。7點查看六年級早讀情況。7點40一到,他就要去校門迎接走讀學生進校,監督學生佩戴紅領巾,提醒學生不要攜帶垃圾食品。
早飯后,他逐一檢查各班衛生和早讀情況,做得好拍照表揚,做得不好及時提醒。在上課時間,不定時巡查學生、老師的課堂紀律、班級管理、精神面貌等情況并詳細記錄。10點定時通報全校各班學生到位情況。
午餐時間,他在各班教室門口,看看班級學生就餐的秩序、節約和衛生情況。
下午放學,他又準時在校門外維持秩序,監督學生們有序放學,不買垃圾食品。
住校生晚自習期間,他再次出現在教室外,查看住校生的學習和晚自習教師的輔導。
深夜,巡視完學生就寢情況后,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寢室。
此外,他還主動向兄弟學校學習請教教學、管理等問題;帶領教師團隊與兄弟學校聯合教研;組織援彝教師和當地教師青藍結對;參加每一場教研活動;召開控輟保學動員大會;經常家訪、送教下鄉,鼓勵娃娃多讀書;拿著鋤頭在小農場除草開墾……
教師大會上,老師們講得最多的體會是學校整體師德師風、校風變得越來越好。全校師生都在朝著認真工作,積極學習的方向邁進。
不忘初心,碩果累累
一年來,他帶領援彝的同志們到殘疾學生家送教12次;走村入戶家訪20余次,成功勸返輟學生6名。
一年來,學校學生在校內抽煙、打架斗毆、翻圍墻等違紀事件減少了百分之90%;涉及學校師生的報警沒有出現;教師到派出所接學生事件沒有發生。
更為可喜的是2021年秋期普格縣教研室成績反饋,蕎窩鎮中心校10個多年倒數第一的班科,有8個班科甩掉了倒數第一的帽子。
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整體提升:普格縣藝術節中,學校選送的節目獲得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學校大課間活動被推薦參加涼山州參賽;蕎窩學校被推薦為四川省“校對校”幫扶先進集體;姚能平被涼山州委、州政府評為先進支教教師。
2022年,蕎窩鎮中心校畢業班考核結果不再是倒數第一;普格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表揚的10名教學質量進步教師中,蕎窩鎮中心校就有7名,其中3名是支教教師。
學校教風、學風、校風有了質的飛躍,社會評價由負轉正。寧秀英老師下鄉入戶遇到學生家長阿皮某某,阿皮某某激動地說:“學生在學校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好了,學習質量也提高了,我們家長太高興了。”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家長拉馬某某說:“我們現在喂的雞鴨和魚,再沒學生來破壞了。”
這些成績的取得,依靠的是彝漢教師團隊戰斗力的激發,也源于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熱愛,更源于他對支教工作的擔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