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7日電 (沈清鈴 鄢懷林 劉保剛)在廣元市青川縣三鍋鎮河西村,見到了漫山遍野的薇菜。
“薇菜根本不愁銷,我家所產的薇菜,一個月前就被商販預定了,本月25日左右上門收購,我還得加緊晾曬呢,到時候才能交貨。”4月17日上午,廣元市青川縣三鍋鎮河西村菜農杜小麗背回滿背簍薇菜,眼睛笑得瞇成了一道縫。
杜小麗介紹,她家共種植薇菜40余畝,現已投產30余畝,今年價格好,干菜一斤可賣76元以上,豐產期一畝地可產干菜50斤以上,經濟效益非常好。她算了一筆賬,平均每畝產值3000元,今年她家僅種植薇菜純收入可達9萬元左右。
薇菜,學名紫萁,又稱牛毛廣,“小薇菜”則是當地菜農給予薇菜的昵稱。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質脆,味美少纖維,含蛋白質、有機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在國際上享有“無污染菜”之譽。
“過去的河西村十分貧困,到了春末夏初,我們村里的婦女都要到山里采些山野菜來貼補家用,賣價最高的就是薇菜。”河西村黨支部書記畢明軍說,一到采摘野菜的季節,村民就結隊上山采摘。后來,經過多方了解發現,薇菜其實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其幼葉用水焯去毛后反復搓揉,可鮮食或制干菜,具有獨特香味,清脆可口,久食不厭,同時又可入藥。卷曲未展的嫩味尤為食用上品,開水浸燙、漂洗、去土腥味后,可炒、煸、涼拌、做湯、加肉炒食等。

“我們守著寶貝卻過著窮日子,沒這個道理嘛!”為此,該村村干部想到了將薇菜移栽到自家耕地,讓其大量出產的大膽想法。自2000年開始,河西村就有人開始嘗試移栽薇菜。經過不斷探索,村民蔣國樹靠著種植薇菜鼓起了腰包,成了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村民也逐漸開始栽植薇菜,薇菜也成為該村的致富產業。當地人開玩笑地說:“過去是我們不識貨,現在才發現這是一個致富的好門路,可謂‘昔日山中草,今朝致富寶’。”
54歲的村民王學明,從未外出務工過一天,上世紀末,他在蔣國樹的影響下,開始嘗試薇菜種植并嘗到了甜頭。2012年,他和愛人逐漸擴大薇菜種植規模,種植面積現達到近50畝。“我們村可是‘金窩窩’,經過水煮、揉搓、晾曬等工序,我的這一批薇菜馬上可以變現了,今年收入至少10萬元。”
“我們村現在有20余戶群眾種植薇菜,面積已達400余畝,薇菜種植年綜合產值可達150余萬元。”畢明軍說,近年來村里產的薇菜價格逐年走俏,大多都被采購商運往了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用于外貿出口到歐美、東亞、東南亞各國,不僅需求量大增,價格也在不斷上攀升,這對于當地菜農來說,無疑是個福音。對于河西村薇菜產業的發展,畢明軍還有很多想法和規劃。接下來,他將和村干部、種植大戶一起鼓勵、帶動更多的村民充分利用好荒蕪土地種植薇菜,擴大產業規模。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并希望能夠引進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逐步形成品牌,進一步擴大河西村薇菜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走出一條“小薇菜、大產業、助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讓薇菜產業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