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日電(吳平華 單華燕)金秋時節,漫步四川珙縣,天空湛藍深遠,街道干凈整潔,城在水間、車在林中、人在畫中,一幅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畫卷徐徐展現在人們眼前。
近年來,珙縣把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聚力環境污染防治、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加快綠色發展轉型,生態環保取得了顯著成果。數據顯示,2022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0天,優良率90.4%;全縣鄉鎮和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完成廢棄露天礦山修復10個,修復面積249.3畝;新增森林面積6000畝,森林覆蓋率53.48%。
守底色: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身處珙縣,感受到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棠梨葉落胭脂色,薺麥花開白雪香”的斑斕。
在這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背后,是一項項務實舉措的深入推進,一個個惠民工程的相繼啟動: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做好第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控,以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為重點,常態化抓好工地揚塵、道路揚塵、臟車進城、餐飲油煙、“散亂污”企業等源頭治理,確保今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89%。
——加快提升水域環境質量,嚴格落實河長制,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動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源整治項目竣工投用,確保國、省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比率100%。
——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統籌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和頁巖氣平臺污染防治。
“現在環境好了,像花園一樣,我們早晚都要到巡場河邊散步,覺得非常舒服!比找嫣嵘纳鷳B環境,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成了珙縣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到垃圾分類、告別一次性用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為珙縣新風尚。
補短板: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前不久,珙縣公安局王家派出所接到村民報警稱,家中進了野生動物。民警經與林業部門工作人員核實,該野生動物為棕足鼯鼠,是國家二級保護的稀有野生動物。
在珙縣,河長制、林長制的全面建立,讓一條條江河、一片片森林有了專屬守護者,也使得綠水青山間,珍稀野生動物頻頻光顧:南廣河再現1米長重7斤娃娃魚,上羅鎮發現“果子貍”,洛表鎮出現過一百多只鉗嘴鸛,紅嘴鷗、白鷺等頻現……
據珙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珙縣加大造林育林力度,深入落實林長制,加快推進林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建設項目,力爭建成1000畝以上竹林高產示范基地,完成人工集約栽培3000畝,森林撫育2萬畝;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依法打擊違規破壞森林資源行為,持續加強森林防滅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獨立工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前期工作,一體抓實巡場河綜合治理、礦區植被恢復、礦井涌水治理等工作,讓越來越多的綠色在珙州大地蔓延。
謀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走進泰山石膏(宜賓)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車間內,工作人員行走在各條流水線間,認真查看記錄的每一項數據。項目負責人說:“泰山石膏(宜賓)有限公司屬于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每年可消化25萬噸工業廢渣,不僅讓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也讓我們的城市生活變得更干凈、更健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珙縣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打造“宜賓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衛星城和綠色轉型融合發展協同區”的發展定位中,讓生態環境提升當先鋒,大手筆描繪珙州“綠色”,堅決落實中省市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抓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進傳統產業節能和綠色化改造,完成華電珙縣公司62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雙三水泥余熱發電工程,力爭余箐園區綠色能源項目竣工投產,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賦能,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加大技改補貼力度,推動企業節能減排,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
綠水青山堪作證,轉彎便見新征程。展望未來,珙縣將凝聚起綠色發展的強大共識和澎湃力量,為珙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譜寫更加出彩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