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日電 (彭圣洲 李樹)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蓬安縣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以工業人才突破為關鍵,圍繞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機械汽配、醫療醫美等產業,積極做好產才融合文章,全力推動“人才鏈”在補鏈、延鏈、強鏈上實現新突破,努力形成“產業引聚人才、人才賦能產業”的良好局面。
筑巢確保人才聚得起
在今年上半年舉行的2023年蓬安工業園區產業人才專題招聘會上,招聘范圍涵蓋裝備制造、智能科技、食品加工等行業,吸引了四川中兆永燁半導體有限公司、四川省漢閩威智能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等近20家企業參加。

“本次專場招聘會現場達成意向性協議47人。”蓬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前期走訪園區,聚焦重點項目、重點產業,摸清企業實際人才需求,了解企業的發展前景、政策知曉度等情況。后續還會與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保持緊密聯系,提供就業跟蹤服務。”
除了進一步提升人才與企業的供需對接精準度,蓬安還到知名高校舉辦專場推介招聘活動,吸引畢業生來蓬安就業創業。
日前舉行的“激蕩青春·創業南充”2023年知名高校貴州大學專場推介招聘會上,蓬安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蓬安有完整的‘1+1+N’人才政策配套支持,誠邀各位人才相約賦圣故里,邂逅浪漫蓬安,體驗宜居蓬安,感受繁榮蓬安,共建現代蓬安。”此次專場推介招聘會初步達成就業意向856人。
此外,蓬安還面向已認定的青年就業見習基地和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及16-24歲登記失業青年開展專場招聘活動,為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搭建起雙向選擇的“橋梁”。
近年來,蓬安縣定期舉辦人才招聘會,先后舉辦園區專場、高校專場和線上專場招聘會;依托“嘉陵江英才工程”和“相如英才”辦法,制定“園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引進專項計劃”,為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固巢確保人才育得好
10月30日,蓬安縣河舒工業園區的南充隆固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劉紅和助理測量通用曲軸數據,確保曲軸生產順利進行。兩年前,劉紅還是隆固機械初加工生產線上的一名普通員工,經過專業培訓后,如今,他已是企業初加工生產部副組長。
“劉紅是公司的老員工,技術過硬,在公司新型學徒制培訓中,系統學習了理論知識和實操知識,并考取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隆固機械負責人盧占盈感慨,“參加過企業新型學徒制學習的技術人才,確實有能力。”
盧占盈口中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企業與職業院校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模式共同培養學徒的制度。
隆固機械與蓬安縣職業中學合作共建的企業新型學徒制數控車工班招收了120名公司內部職工。“前期以理論知識為主,后期則結合企業技改項目等現場授課。”蓬安縣職業中學校長李秀文介紹,培訓班采取半脫產培訓、工學一體化教學的方式,利用企業交接班空檔時間安排線下課程,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對學員進行培訓。

“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為職工提供了職業技能等級晉級的平臺,同時幫助企業穩用工促生產,還豐富了企校聯合辦學的資源,實現三方共贏。”蓬安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蓬安已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產業導師的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近年來,蓬安先后舉辦金融創新人才、園區企業家等各類培訓班,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先后建成教學科研實訓基地、“企業新型學徒制”實習實訓基地等校企共育平臺;與重慶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加強對接商洽,先后建成隆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旺達專家工作站等企業研發中心;積極籌建西華師范大學博士工作站,培育孵化電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人才。
暖巢確保人才留得住
入職蓬安縣工業園區一家企業后,王先生獲得了一個意外之喜:有機會入住園區配套的人才公寓,并由公司承擔房租。“公寓有24小時保安,設施設備齊全,到單位步行僅需十余分鐘。”企業自建的食堂,更是為王先生提供了一日三餐的便利。
據悉,為解決企業員工吃飯問題,園區鼓勵企業根據需求自建食堂。以園區一家汽配企業自助食堂為例,食堂每天供應20余種菜品,職工可自由選擇種類和份量。自助食堂負責人表示,食堂還設立了食品安全檢測區,原材料采購、檢驗、入庫、保存、留樣等各個環節都嚴控質量。
讓企業員工吃得飽、住得好的同時,蓬安縣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孵化園內,一個兩層樓的企業職工活動室正在裝修。此外,蓬安縣工業園區還建有室外籃球場、室外足球場等運動場地,為企業員工開展公司團建、體育活動提供活動空間。園區還經常組織開展運動會、青年人才交友節、技能比賽等活動,讓企業員工擁有更多社交娛樂選擇。
近年來,蓬安縣先后出臺《專家人才訴求建議跟蹤解決辦法》《關于加強人才公寓建設和管理的若干意見》《引進人才試用期管理辦法》《蓬安縣人才積分制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發放“蓬州人才綠卡”,解決人才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積極爭引專項資金,建設人才公寓,保障企業人才拎包入住;推選企業人才擔任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讓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