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6日電 (宋成均 張寶林)采苗、運苗、栽苗……11月6日,在宜賓市長寧縣梅白鎮洪謨村芥菜種植基地里,成片的芥菜苗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在剛剛整理過的高標準農田里,村民們正忙著移栽芥菜幼苗,不一會兒,綠油油的芥菜苗便整齊點綴在田間。

“家門口務工既可以照顧家里,又可以賺錢貼補家用,我覺得好得很。”在基地干活的洪漠村村村民胡仲容笑著說,她每年在基地干7個月的活,一天80元,一年可以賺16000元。
“現在正是芥菜移栽的有利時機,基地每天有近百名工人干活。”正在田間指導村民們移栽芥菜的梅白鎮力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良銀介紹,基地首批芥菜于10月20日開始移栽,預計在11月10日左右全部栽種完,到明年1月30日左右就可以開始收割,十多天就可全部收完。
據了解,芥菜又被人們稱為“洋疙瘩”,擁有豐富的粗蛋白、胡蘿卜素、維生素、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因其生長周期短、種植難度低、產量較高,受到消費者青睞。
“每畝芥菜產量約7至8噸,在保底300元每噸的訂單價基礎上,每畝收入約為2000元。”胡良銀表示,芥菜3個月內即可采收,制成腌菜、泡菜后出口,產值還可翻好幾倍。
“除了芥菜基地,我們鎮還有南瓜200余畝、晚秋生產種植油菜7000余畝,羊肚菌、竹蓀等產業,帶動200余位村民就近就業。”梅白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群眾增收,換屆以來,鎮人大主席團精心組織人大代表調研活動,圍繞全鎮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的決策部署,通過代表小組下基層、院壩會、代表聯絡站傾聽民聲、反饋民情、排解民憂。鎮上充分利用農業產業發展優勢,采取糧經復合模式,推廣“稻+菜”“粱+菜”等輪種,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積極對接蔬菜下游生產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種植合同,實行保底銷售,讓“冬閑田”變“增收田”,持續帶動群眾就近就業、致富增收。

梅白鎮只是該縣讓“冬閑田”成“增收田”,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長寧縣推進“糧食+”模式,推行釀酒專用高粱+蔬菜糧經復合模式1萬余畝,在能排能灌區域進行水稻+油菜輪作模式1000余畝,在幼林果園間作冬油菜1000余畝,利用糧油現代園區建設500畝小麥高產示范片帶動全縣種植小麥2000畝以上。
近年來,長寧縣持續推進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將基層黨建與發展特色產業深度融合,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抱團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糧經復合種植基地,并通過基地示范作用,引導更多的合作社和農戶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實現“一田多收、穩糧增收”,以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