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5日電 (祁宏梁 劉彥蘭)11月的川西北高原陣陣寒意,但在川青鐵路茂縣站前卻人頭攢動,氣氛熱烈。身穿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服裝的群眾匯聚于此,載歌載舞,喜迎川青鐵路青白江東至鎮江關段開通運營。隨著C6008次動車緩緩駛出茂縣站,意味著阿壩州迎來了首條鐵路,并邁入動車時代。
從“遠”到“近”,見證交通帶來的巨變

用青初,阿壩州壤塘人,是川青鐵路青白江東至鎮江關段首發列車長。踏上故土工作的她,也是難掩幸福的笑容,作為民族地區列車長的優秀代表,她帶領的班組必將成為川西北高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用青初作為土生土長的壤塘人,一“路”的艱辛,她深有體會。
“讀小學時,從家到宗科鄉中心校的距離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公里,但過程卻十分漫長。”用青初說,“家人用摩托車送我去上學都要花近一個小時。”
過去,壤塘的農村路坑洼不平、沉陷斷裂,且基本都是泥巴路,過往行人車輛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苦不堪言,群眾出行不便,更是存在安全隱患。
“現在可不一樣了”。用青初介紹,同樣的路程,只需要二十幾分鐘。私家車多起來,鄉村客車也方便“。壤塘全縣有11鄉(鎮),目前全部鄉(鎮)通了客車,縣里至村里的客運班車每日固定發車,班次靈活增減。

近年來,壤塘在交通運輸部、省交通運輸廳等單位的重點幫扶下,投入資金29.7億元,累計完成交通項目144個,對壤塘縣域道路進行標準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公路通達率。
如今,全縣公路實際通車里程達1028.851公里,其中國省干線284.125公里、農村公路744.726公里,已實現100%鄉鎮通暢,100%行政村通達,100%行政村通硬化路的3個100%的要求。
國道通縣路、鄉村道,交通建設一通百通,農牧民群眾出行更加便捷,既打通了物流“產業”,又筑牢了發展“根基”。客運、貨運、物流,交通事業一馬當先,實現了交通運輸由瓶頸制約向快速提升的轉變,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縣域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
“現在壤塘的路不僅變寬了,水泥路、柏油路更比比皆是....。。一些以前交通不便的地方,道路改善后,甚至現在做起了生意”用青初說。

隨著壤塘縣境內國道317線、壤班路改建等工程的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和阿兩路、尚南路環線建成通車,通往成都、青海、阿壩等地的立體式交通網全面構建,壤塘不再是“偏僻”的代言詞。
在壤塘縣蒲西鄉境內,不僅可以欣賞鑲嵌在畫中的村寨,還可將近處的原始森林、不遠處的高山草甸盡收眼底。隨著道路交通的便利,獨特的多元自然景觀吸引了許多游客。
游客李先生就是一名自駕游愛好者,“這是我7年來第四次來壤塘。”他說,“在外地人的眼中總認為壤塘很偏遠,道路很難走。來過幾次后就發現,壤塘的小村莊的路都很好,公路就更別說了!”
近年來,壤塘縣不斷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旅游產業提質升級。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共接待游客561221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9295億元,也讓許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一條條不斷蝶變換裝的硬化路貫穿鄉鎮到各村寨的每個角落,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不僅溝通了廣袤城鄉,更是串起機遇與希望。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見證教育事業發展巨變
隨著阿壩州第一條鐵路的通車,作為首發列車長的用青初也火出了“圈”。她流利標準的普通話、熱情洋溢的笑容、專業的服務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壤塘青年朝氣蓬勃的精氣神更讓人印象深刻!
2018年用青初從阿壩師范學院畢業后,就到了成都鐵路局成都客運段從事乘務工作,在擔當普車、動車幾年乘務工作后,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員,并在2020年成為了“綠巨人-復興號”列車長。在得知自己的家鄉即將通高鐵時,她第一個報名參加,并從其他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用青初說,父母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村人,家庭雖不富裕,但家人重視教育培養,在國家教育政策下、老師諄諄教誨中以及家人的期望中,她成為了村里優秀的大學生。談及以前的教育環境與現在相比“現在壤塘中小學校軟硬件設施很完備。”用青初說,“校園環境也很優美,幼兒園以及學校也比以前更多、更大了。”像她一樣,從壤塘走出去的孩子看見家鄉教學條件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無不是這樣感慨。

在壤塘教育事業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壤塘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優先,堅持改革創新,緊緊抓住“十年行動計劃”“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鄉村振興”機遇,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近十年,共計投入資金18.6億元,實現了“一村一幼”和“鄉鄉有標準中心校”的目標,全縣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目前,壤塘縣現有學校55所,今年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下,2023屆中考成績“一類模式”成績均分居全州第一;“二類模式”澤郎四姐同學以811.2分居全州第一名,前50名占比50%。隨著一條條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一項項惠民利民的教育項目落戶壤塘,尕爾王初、班瑪王清等一批批優秀的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研究生,斯躍武、下達石溝等村大學生已經成為了村級組織建設的中流砥柱。這不僅體現了師生的共同努力,更是壤塘教育“有學上—好上學—上好學”的美好蝶變。
求學路上走過的泥巴路,回家駕車駛過的柏油路,再到作為列車長服務于家鄉人民的鐵路,用青初也如蝴蝶一般,經歷了破繭成蝶的蛻變。“通往春天的列車終將從家門口駛過。”用青初堅毅地說,當下,壤塘交通實現新跨越、基礎教育實現全面發展,現代化新壤塘奮進曲正在壤巴拉大地激昂奏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