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9日電 (高林陽)“不求良相,誓成良醫。”這是南充市南部縣建興中心衛生院中醫骨傷科主任醫師邢文的從醫座右銘。27年來,邢文始終堅守鄉村醫療事業第一線,用高尚醫德、精湛醫技及滿腔熱情,在自身崗位上不斷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白衣天使”的職責與使命。
今年50歲的邢文,是四川省賦能工程專家庫成員、南充市康復專委會成員、南充市小針刀專委會成員、南部縣康復質控專家組成員,榮獲四川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標桿人才、“南部名醫”等稱號。他的從醫故事,要從1974年說起。
“我出生于貧寒家庭,看到本地村民受骨傷疾病的折磨,自己內心觸動很大。”1974年,邢文出生于南部縣建興鎮劉三壩村,那時南部鄉村醫療資源嚴重匱乏,他目睹了身邊村民深受骨病折磨,便暗自下定決心,立志要學一門醫術救治群眾。1997年,邢文從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骨傷專業畢業后,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南部縣建興鎮,成為建興中心衛生院醫生,實現用自己所學服務鄉村、服務群眾的夙愿。
“其實我那時候還稱不上專家。”邢文謙虛地說,初到建興中心衛生院,科室里不僅醫生少,也缺乏經驗,很多臨床技術只能靠自己摸索。當時衛生院的醫療設備相對落后、技術水平又相對薄弱,邢文和同事遇到難度大的問題,只能要求患者轉院。

27年間,邢文始終把患者放在首位。他照顧沒有兒女在身邊的老年患者、給老年患者過生日、用工資為患者墊付住院費……在邢文的行醫生涯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對此,邢文說:“既然選擇了基層,就要把基層當作自己的家,把病人當親人。”
高尚醫德和精湛醫技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紐帶,邢文作為科室帶頭人,特別注重醫德醫風和醫術,他全面致力推廣運用中醫正骨大法,處理四肢或軀干部位的骨折與脫位,運用中醫小夾板固定骨折,采用骨折三期辨證用藥內服外敷,指導合理早期功能鍛煉,大幅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最大限度恢復功能,減少后遺癥發生,得到廣大患者的高度認可。

邢文是醫生,也是老師。中醫師承是傳統醫學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是中醫傳承的重要內容。中醫傳承,老師怎么傳?弟子怎么承?邢文有他的堅持。
參加工作以來,邢文把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作為中醫傳承的重要內容,積極帶動本院醫生、鄉村醫生、中醫愛好者等10余名弟子,先后在國內權威醫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篇,撰寫專著1本。從理論到臨床,再從實踐中不斷總結凝練成治療思路,實現一次次新的飛躍。
“有時苦思冥想的問題,老師一點撥就豁然開朗了。”受訪當日,跟隨邢文查房的年輕醫生敬科這樣說,望聞問切,主要靠的是悟性和經驗,如果沒有前輩的口傳心授,光靠自己摸索是行不通的。
在邢文的微信里,師徒問答與切磋是常態。“大家一起研討,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和個人經驗。”邢文說,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骨傷、骨病的癥狀與以往有差別,需要手法治療更為精準。
“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南部縣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邢文等南部名老中醫的引領下,年輕一代的中醫茁壯成長,形成“后浪推前浪”的良好勢頭,“中醫藥薪火相傳、后繼有人,令人欣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