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8日電 (吳平華 單華燕 何華)在宜賓珙縣李藝家的院壩墻根下,擺著一些其貌不揚的糙石頭,乍看還以為是建筑廢料,用手觸摸卻頓有冰涼之感。“這些石頭叫‘珙石’”李藝說:“從小就聽長輩說珙縣的‘珙石’,烏黑潤澤堪稱‘墨玉’,可做硯臺、印章,還曾有土匪用它仿制手槍,讓人分不清真假。2006年9月,珙石雕被宜賓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宜賓市非遺’,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非遺’。”

1975年生的李藝從小喜歡美術,街上幾分錢一本的連環畫是他的啟蒙老師,照著連環畫臨摹是曾經最大的樂趣。但受限于家境,要做生意、打零工來支撐家庭。原本他的故事只能在“志趣難酬”“理想漸遠”的一聲嘆息結束,但珙縣的文化發展給了小鎮中這些青年實現初心的機會。

2016年,李藝結識了75歲的珙石非遺傳承人張仁信,又在珙泉鎮文化站的協調下獲得了不少石料和部分資金支持,他的石雕生涯正式起步。很快,其珙雕作品《玉荷圖》經文化站的推介,成為珙石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以前珙石多是做立體的石雕,他創新創作了一批平面石雕,不僅要有限的石料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也使得作品有天然水墨畫的韻味,開辟了新的藝術空間。”有專家評價道。
2018年李藝參加“珙縣文化成都行”,走進成都杜甫草堂做展示和銷售,很多游客饒有興致的嘗試雕刻。一周賣出4000多元,這讓他信心大增。
無論去昆明打短工,還是在鎮上家具店看店,亦或是趕農忙的間隙,李藝得空就雕刻,雖沒有可觀的收入,卻能將頭腦中那些生動的圖案場景付諸石雕。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孩子們也不時刻上幾刀,親子間多了共同話題,小小的庭院增添了不少歡樂。
“獲得買家認可時,更是覺得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現在我的石雕已形成硯臺、筆架、香插、擺件、字畫掛件等幾十余種品類,有了越來越多的擁躉。”李藝說道。
如今的李藝,伴著20余畝桑園,左手石雕,右手田園,把日子過成文青向往的理想生活。
據珙縣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珙縣非遺良好的生態為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更多本鄉本土人才有了學習資源和發揮專長的空間,這將會帶來鄉村文化振興的良性循環和源頭活水。”
截至目前,珙縣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9項,其中國家級1項(苗族蠟染技藝),省級6項,市級17項,縣級115項。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74人,傳承集體10個,其中已公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市級16人,縣級153人。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醫藥、傳統手工技藝等各門類,涵蓋衣、食、住、行等各行各業,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構成了燦爛多彩的文化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