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自古以來就有“蜀戲冠天下”的美譽,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川劇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巴蜀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根源性的藝術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的四川民間歌舞、說唱和雜技,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創造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戲劇形式。
2006年,川劇首批入選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除昆曲外,我國唯一兩次作為備選項目,推薦參加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審的地方戲曲劇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高腔音樂、精湛的表演藝術、豐富的經典劇目以及鮮明的地域特征,共同鑄就了川劇在中國戲劇界無可替代的地位。
川劇出海
1959年,川劇首次出國演出,訪問了捷克、保加利亞、東德、波蘭等東歐四國,演出了大戲《芙奴傳》《譚記兒》以及折子戲《秋江》等劇目。自此,川劇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20世紀80年代,四川省川劇院開始頻繁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川劇《白蛇傳》成為其早期出國交流演出的重要代表劇目。曾于1980年赴香港演出,1985年參加西柏林“地平線85”第三屆世界文化節,1987年在日本東京連演16場,并在7大城市巡回演出8場。此后,川劇還應邀赴瑞士、荷蘭、意大利等國家演出,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2001年,重慶市川劇院在院長沈鐵梅的帶領下,開始推動川劇與交響樂的結合,嘗試將川劇的傳統藝術形式帶入國際舞臺。2004年,世界首部用川劇聲腔演唱的交響樂音樂作品《鳳儀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演出,獲得了歐洲主流藝術界的認可。時至今日,重慶市川劇院足跡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伊始,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參與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歡樂春節”活動,組織藝術骨干,歷時23天走遍3國6城,為海外觀眾帶去15場演出及活動。從智利、阿根廷到美國,各式川劇絕技令海外觀眾連連稱奇,所到之處皆受到熱情追捧,在各地刮起一陣“川劇熱”。其中在智利圣地亞哥東方劇場上演經典川劇《白蛇傳》,連演三場座無虛席,受到當地觀眾熱情響應和高度贊譽。
講好中國故事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且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在國際舞臺廣受歡迎。川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應當承擔起溝通與聯結的橋梁作用,通過藝術的形式展開對話,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更好地傳播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增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互動和理解,從而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形象,有效地傳播中國故事。
川劇在文化傳播方面有其獨特作用。川劇融合了巴蜀地區的獨特風情和歷史傳統,通過獨特的表演形式、豐富的劇目和精湛的技藝,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其中川劇的變臉、吐火等絕技更是讓外國觀眾驚嘆不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川劇劇目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如《白蛇傳》取材于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托國入吳》取材于《吳越春秋》等,通過生動的表演,能夠讓外國觀眾更容易理解中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道德觀念。川劇的精美服飾、道具和獨具特色的音樂等元素也能幫助外國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審美和生活方式,進一步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傳播的策略
跨文化改編是將一種文化的藝術形式與另一種文化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川劇的唱詞和對話通常使用四川方言,這對于非中文母語的觀眾來說是一個顯著的障礙。即使有字幕或翻譯,語言的韻律、節奏和文化內涵也有難以完全傳達的可能。而川劇音樂獨具特色,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戲曲聲腔的縮影。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一直致力于川劇藝術的海外推廣,是將川劇聲腔帶到西方音樂殿堂的“第一人”。世界首部用川劇聲腔演唱的交響樂音樂作品《鳳儀亭》,將悠揚婉轉的川劇高腔和西方交響樂完美融合,讓西方觀眾耳目一新,一炮走紅。2015年,沈鐵梅攜新版川劇《思凡》在荷蘭藝術節舞臺上首演。舞臺一側是荷蘭新樂團演奏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創作的現代室內樂,另一側是重慶川劇院鑼鼓班子的伴奏,在原汁原味的川劇傳統唱腔和鑼鼓基礎上,融入了長笛、雙簧管、豎琴、小提琴、大提琴、貝斯等眾多西洋樂器。創新的交響樂、歌劇等表現形式只是外包裝,新版《思凡》對原版唱腔未作任何改動,由此讓更多西方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戲曲之美,同時又不損傷川劇的精髓。
2018年,重慶市川劇院聘請“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團隊來渝,攝制川劇《金子》的戲曲電影,通過數字技術將劇院演出進行實時轉播,運用滑軌等特殊攝影方式,將最佳觀看視角呈現給觀眾,展現了另一維度的舞臺之美。NT Live實現了川劇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為戲劇藝術的跨媒介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而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團體合作,共同創作跨文化作品,也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讓川劇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文化交流的需求,克服挑戰,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
面對未來,川劇的國際傳播還需要加強數字化推廣,創新表演形式,繼續加強國際合作,培養國際人才,注重文化翻譯和解釋。川劇不僅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能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理解。展望未來,川劇有望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中的一張閃亮名片,為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系2024年度四川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培訓班資助項目“川劇文化傳承與宣傳推廣人才培訓”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藝術學院講師牟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