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4日電 (肖開豐梁潼)近日,44歲的中江籍外賣員劉應強,用生命譜寫的一曲舍身救人壯歌,讓德陽中江這片曾經孕育了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紅色熱土再次閃耀光芒。是什么力量,讓這片土地成為英雄的搖籃,讓英雄精神在這里薪火相傳?一起來探尋背后的答案。
凡人壯舉 點亮英雄的生命之光
3月27日凌晨4時許,綿陽市游仙區東津橋畔,城市還在酣睡,劉應強如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送餐。他突然發現一名落水者在河中掙扎。生死攸關的時刻,劉應強沒有絲毫猶豫,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救人!隨即他迅速下到河中展開救援行動。施救過程中,他緊緊抓住落水者的衣服,一邊奮力將其往岸邊推送,一邊艱難向岸邊游去。最終,落水者成功獲救,而劉應強卻因體力嚴重透支,溺水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凌晨。?
4月3日,走進中江縣黃鹿鎮群力村劉應強的老家,房屋簡樸,甚至沒有裝修,院外油菜花花期將盡,仿佛也在為英雄默哀。劉應強的父親劉加松,紅著眼眶回憶道,“兒子這20年的生活充滿了艱辛,但是他自己卻很樂觀。他在建筑工地做過苦力,當過酒水銷售員,還開過鏟車。為了多掙點錢,他學會了開挖掘機,但這份工作并不穩定!
劉應強出身平凡,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的肩頭,但他從未抱怨,始終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默默扛起贍養父母、照顧孩子、幫襯殘疾大哥的家庭責任。在生死抉擇的瞬間,他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英雄贊歌。
“長大要當兵!泵鎸Ω赣H的離去,14歲的兒子劉晨瑞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懂事,堅定地說出自己的理想。這不僅是對父親精神的傳承,更彰顯了英雄家鄉的青少年對紅色精神的接續與弘揚。
精神賡續 英雄精神引領時代擔當
德陽中江縣,是全國“雙百人物”、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鄉。黃繼光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舍生忘死,用胸膛堵住敵人槍眼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江兒女。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中江涌現出一大批見義勇為的英雄模范。
2000年施行《四川省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后,中江縣共獎勵表彰見義勇為人員43名,其中省級1人,德陽市級11人,中江縣級34人,見義勇為犧牲人員7人,1人被評為烈士……
在這片土地上,無數人前赴后繼,將英烈的精神代代相傳,曾旭廣生前擔任原古店鄉正興村監委會委員和五社社長,為人善良正直,熱心公益,帶領村民在土地流轉和產業調整中取得顯著成果。2012年5月,為搶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其女曾小芬代表全家將16.5萬元撫恤金全額捐出,成立“旭廣教育基金”、修建“旭廣路”,延續著英雄大愛。
羅中華,當看到兒童在水中掙扎,生命危在旦夕時,他不顧自身安危,迅速跳入水中施救,卻被無情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黃繼光的侄兒黃忠凱,在云南撫仙湖休假時,看見兩名兒童和一名婦女相繼落水,他沒有絲毫遲疑,就下水將他們營救,然后匆匆離去,不曾留下姓名,彰顯了英雄血脈的延續。
……
翻開中江近年來涌現的英雄名錄,被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所觸動,也從他們“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精神品質中備受鼓舞。
精神豐碑 繼光故里英雄火種永不熄滅
德陽中江,英雄故事廣泛傳唱,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中江縣以教育為切入點,讓英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黃繼光紅軍小學,以“紅色德育”為特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系列活動,厚植紅色底蘊,講好紅色故事,成為傳承革命紅色基因的搖籃。作為中江縣少兒戲曲傳承基地的黃繼光紅軍小學,創作少兒版川劇《黃繼光·撲堡》,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生動演繹英雄故事,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中江縣還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為目標,引導青少年感悟英雄精神內涵,弘揚“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精神,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全縣師生代表赴黃繼光紀念館以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為契機,聆聽英烈故事;組織開展紅歌合唱、故事講述等活動,將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增強教育長效性。
此外,中江縣522個村(居委會)在村規民約中明確規定對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等行為的道德積分獎勵機制。繼光鎮繼光村自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積分管理以來,累計300余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村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交通勸導等村務活動,開展好人好事宣傳,涌現出“四川好人”鄧素春等先進典型。
漫步中江縣城,繼光大道、繼光水庫、繼光橋等以黃繼光名字命名的地標隨處可見,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是人民表達對英雄追思與懷念的深情方式,黃繼光的英雄事跡家喻戶曉,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