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打造集“芯—屏—端—軟—智—網”為一體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圖為京東方液晶屏生產線。本報記者?胡大田攝
開欄語
“十四五”的第一個春天,成都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三次產業齊頭并進,經濟持續恢復。隨著各大城市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發布,成都繼續穩居全國前十。
為探尋今年一季度以來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點,總結成都經濟發展可圈可點的過去,展望無限可期的未來,即日起本報推出“解碼成都一季報”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21年一季度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2.84億元,同比增長17.3%;較2019年同期增長13.8%,兩年平均增長6.7%——經濟“首季報”,成都經濟運行開局良好。2021年一季度,不僅是今年開局、“十四五”開局,也是新發展階段的開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起步。
中國經濟穩健開局的大背景之下,該如何看成都的季度報?“持續恢復、活力增強、穩定向好”,成為成都一季度經濟發展的最佳概括。這個不同尋常的季節,工廠機器轟鳴,商場景區熙來攘往,重大項目建設提速……經濟生活的不同層面,拼疊出成都經濟的溫暖畫卷,讓人們聽見成都的蓬勃脈動。
產業生態圈
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3月3日,成都電子信息企業極米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牛年成都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也是成都第6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去年以來,多家成都先進制造企業陸續在科創板上市:成都先導,DEL技術扎根全球第一梯隊陣營;苑東生物,走出高端仿制藥到創新藥的進階之路;縱橫自動化,中國工業無人機市場的頭部企業;極米科技,智能家居投影領域的龍頭……成都先進制造業的創新力量,從科創板這塊“試金石”可見一斑。
先進制造業是成都構建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6%,兩年平均增長7.4%,基本恢復至常態化增長水平。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7%,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航空航天器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49.5%、32.9%、48.1%。龍頭企業生產提速,30戶工業龍頭企業增加值增長18.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7.0個百分點,其中7戶企業增長超過1倍。
從數據和現象出發,尋找支撐成都經濟動能轉換、提質增效的秘密,“產業生態圈”是成都給出的關鍵詞。成都堅持以高能級產業生態圈建設為牽引,以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為支撐,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為主攻方向,通過經濟組織方式創新集聚經濟發展動力,促進產業發展擴量提質。
極米科技所屬的電子信息產業是成都的支柱產業,去年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是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元的產業。成都自2019年明確打造集“芯—屏—端—軟—智—網”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2020年圍繞重點企業、“薄弱缺”環節,更新“兩圖一表”,加強產業鏈供應鏈招商;同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聯盟正式成立,匯聚政產學研用融各方力量。
如今,在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極米科技、路維光電、LG化學、深天馬、中光電、精電國際、TCL等企業聚集,培育壯大“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產業,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聚集強大合力。在成都看來,產業功能區是產業生態圈的承載體,產業生態圈的打造需要集合每一個企業的力量,聚點成鏈。生態圈和功能區通過產業鏈、要素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五鏈融合”,推動要素功能集成、產業協作配套、人城境業融合,形成行業競爭優勢。
重大項目
筑牢經濟“壓艙石”
人們習慣于將重大項目稱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今年一季度,成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5.6%。有效投資繼續擴大,建安投資、設備購置投資分別增長35.8%、29.6%,合計占全部投資的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
這些項目能否穩穩壓住成都“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艙”?這塊“壓艙石”又壓在哪里?記者梳理看到,今年一季度成都開工、簽約的項目中有一大特點頗為亮眼——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統計數據顯示,成都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3.1%、29.3%。
從產業巨頭們的選擇中我們看到了成都高技術產業的吸引力。在4月8日舉行的第十屆TIAA大會暨2021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大會上,總投資6億元的百度5G智慧城智能駕駛項目宣布落地成都高新區,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四川省首個智能網聯示范基地,為區內相關企業提供智能網聯測試和應用。一天后,騰訊宣布在成都設立騰訊人工智能科創聯合體并聯合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科教聯盟。
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成都民生領域投資力度加大,公共服務投資增長39.4%,其中教育、衛生投資分別增長23.1%、47.5%。2月18日,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成都市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動員大會召開,深入推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加快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努力創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城市新樣本。為此,成都將“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與“十四五”規劃、自身發展定位和全年重大目標相融合,計劃實施項目339個,總投資近9000億元,涉及社會資本超2000億元。
例如在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中,成都提出2021年將完成35個重大項目建設,到2025年,建成高能級新標桿項目100個,努力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和幸福之城做強公共服務支撐。其中,2021年工作目標包括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所,增加學位10萬個;整合優質資源,擇優遴選50個基層醫療機構,逐步培育為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完成成都市文化館新館、天府藝術公園等天府文化地標10座;推進三級三類公共體育設施體系建設,完成全市22個智慧場館建設,建成不少于50處市民家門口的社區運動角等。
新場景
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
當前,成都正聚力打造“兩區一城”創新主陣地,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勢能顯著增強:堅持“前瞻性布局、創新性發展”,深化推進“雙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計劃,一季度新增新經濟企業注冊數2.8萬戶,同比增長77.7%,1—2月份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營業收入增長69.4%;“雙千”發布會發布新場景數150個、新產品數150個,簽約投資項目20個、總金額219.2億元;新經濟總量指數排名連續8個月位列全國第二。
新經濟新動能持續壯大的同時,新產品、新場景也正悄然改變著成都市民的生活,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不僅是網上預約購票、二維碼驗票、景區流量預測,移動支付非接觸消費、AR景區講解、沉浸式互動體驗等,都成為今年成都智慧旅游的新潮流。
由“智慧文旅生態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推出的“金牌解說”是成都本土研發、本土成功應用的代表之一。記者搜索到“金牌解說”公眾號,點開后選擇四川—成都,進入都江堰景區頁面,就可以看到數位導游的照片及語音推介。點開冠軍解說富華男的頭像,掃二維碼支付10元,無論在不在景區,都能聽到都江堰36個景點的詳細介紹。據介紹,富華男的解說專輯被3萬余人購買、銷售額30余萬元,累計收聽量超80余萬人次。
此外,咪咕音樂著力探索“5G+VR+AI云演藝直播新業態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成都智元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基于移動支付的智慧交通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等都是成都著力將城市場景轉換為市場機會的縮影。經過部門與專家共同遴選,去年8月底最終確定了15家,其中包括3家創新應用實驗室、12家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前者負責技術研發和源頭創新,后者主攻場景應用和市場推廣。
“成都一直在尋找實踐場景的路徑和載體,政府和企業合作,圍繞著生產、生活、生態中的‘痛點’‘難點’,由政府確定不同的場景方向,由企業負責實驗推廣,共同解決城市運行中的新任務、新課題。”成都市新經濟委產業處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推出兩類實驗室的背景與考量。
本報記者 程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