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白色箱體,呈長方體狀結構,看似很沉重,卻可以雙手輕松提起。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箱體,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上亮相,吸引了大家關注和熱議。這個來自成都的箱體就是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它最近獲得了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適航認證,意味著將打破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國際壟斷,可以在全球飛來飛往的航班上裝載旅客行李、進出口貨物。4月11日,記者在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以下簡稱“民航二所”)見到了這種新型航空集裝箱。
超輕箱體
研發四年
每個箱體重量降低20千克
意味著每年要節省2噸左右航空燃油
4月11日,在民航二所科技成果展廳,偌大展廳內有序地布滿各式各樣研發出來的航空零部件產品。“這就是剛不久獲得FAA適航認證的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民航二所副總工程師、航材中心主任陳劍平指著一個白色箱體說,不過,這只是“袖珍版”樣箱,只有實際航空集裝箱的八分之一大小。
今年2月份,由民航二所航材中心研發的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航空集裝板獲得FAA設計批準函(LODA)。這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獲得FAA設計批準函的CTSO(民航技術標準規定)件項目,也是國內首家獲得FAA設計批準函的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這意味著該航空集裝箱獲得FAA適航認證,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全球的客貨運航班中。
陳劍平解釋稱,盡管是“袖珍版”的,看起來似乎很沉重,但是記者用雙手握住兩端輕松地將其提起了。“與傳統的鋁合金航空集裝箱相比,這種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要輕30%-40%,即整體重量至少降低大約20千克。”陳劍平稱,重量降低20千克就意味著每個箱體每年要節省2噸左右航空燃油。
旅客乘坐航班出行的托運行李,以及航班運輸的其他小件貨物,都需要用集裝箱裝運固定,確保運輸安全。由于復合材料集裝箱具有重量輕節能、強度高耐用、故障率較低等特點優勢,在歐美地區機場已廣泛使用,其供應一直被國際上一兩家企業壟斷著。同時,因為采購成本非常高,國內航空公司和機場使用復合材料集裝箱的并不多。
自2017年開始,民航二所研發團隊便著手自主研發,經歷持續4年研發,于2021年成功研制出了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集裝箱,但是涉及結構設計、材料運用、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的驗證試驗,4年時間里經歷了上百次的試驗,才取得這樣的成果。”陳劍平回憶起研發過程深感“不容易”。
成本降低
壽命延長
采購成本降低了一半左右
使用時間延長至少一倍
今年3月下旬,第二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在北京舉行。“成都造”復合材料航空集裝箱飛抵北京,首次以實物形式亮相展會,吸引了民航業界的關注。其實,在2018年的首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上,民航二所將這種集裝箱以圖文形式參展亮相,就引起了大家關注。而此次參展不僅是實物亮相,還取得了FAA適航認證。
除了因重量輕在運用中更為環保節能外,其耐摔耐用耐撞擊,并且維修成本比較低,也是該航空集裝箱的優勢和特點。“成都造”集裝箱在研發設計時就考慮了維修成本因素,面板破損修補操作簡單快捷,只需使用相同材料通過涂膠粘貼或熱冷壓復合處理,就可以實現就地修補受損位置,極大地減少集裝箱的運維成本。同時,該集裝箱箱體通過整塊板塊彎折而成,加上采用特殊復合材料、夾層結構設計、鉚接技術拼接,具有強度高、耐腐蝕和耐摔耐撞擊等特性,使用壽命更長,“傳統鋁合金集裝箱一般只能使用4-5年,而這種復合材料集裝箱可以使用10年甚至更長時間。”
“我們研制出的這個集裝箱采購成本降低了一半左右,在推廣運用中具有較高性價比。”陳劍平稱,目前該項目已取得3項專利,產品已在吉祥航空、西藏航空等航空公司試用,試用成效反饋普遍較好,民航二所也正在與國外使用商進行聯系推廣,已開始準備規模化生產,今后在全球飛來飛往的航班中將會見到越來越多的“成都造”航空集裝箱,為促進民航業碳達峰貢獻“成都智造”力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富 攝影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