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000米,群山巍峨,一所所學校在雪域之上拔地而起;11年,時光漫漫,一批批隊伍前赴后繼扎根涉藏地區傾情獻策;-10℃,寒風刺骨,一箱箱貝母與酪蛋白走出高原甚至邁出國門……
今年,是成都接續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的奮進之年。2012年以來,成都市20個對口支援區(市)縣先后派出7批次共計萬余名干部人才對口支援省內涉藏地區,為助力脫貧奔康、接續鄉村振興、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時光轉瞬,在這11年中,省內涉藏地區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又與支援隊伍有著哪些難忘的故事?
關注教育
建校園組社團強師資
高原正午的陽光灑在學校操場上,一群小女孩身穿運動服,奔跑在紅白相間的塑膠跑道上,而她們也有著響亮的名字——紅星女子足球隊。這支高原女子足球隊的誕生,正是溫江區對口幫扶甘孜州色達縣11年的縮影。
溫江區自2012年對口幫扶色達縣以來,高度重視教育幫扶,聚焦“幫扶先幫學、幫扶必扶智”的理念,建設了色達縣紅軍小學,推進教育優先發展、高質量發展、全面發展。“色達教育事業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加之農牧民散居,孩子入學難。2012年,全縣在校學生僅548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50%。
如今,通過2批次工作隊持續幫扶,投入6000萬元援建的色達縣城區第二完全小學已投用。學校以藝體為特色,探索與教育融合發展的高原之路,組建藝體社團,豐富學生課后生活,在藝體活動中感受教育魅力,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同樣,得榮縣作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縣城之一,縣域內長期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落后。
得榮縣是青羊區的對口援建地區,。2022年7月,青羊區在得榮縣開設“樹德實驗班”,把四川最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帶上了高原,并助力本地教師專業成長,真正為得榮打造一支“留得住、帶不走、拿得出”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通過一年辦學,得榮“樹德實驗班”在2023年甘孜州調考中取得全州學校綜合排名總分第二的好成績,其中數學學科以140.46分的平均分居全州第一,已逐步成長為全縣家長、學生向往的學校,社會信任的學校。
聚焦產業
酪蛋白產品首次邁出國門
牦牛產業是阿壩州小金縣的支柱產業。在對口支援過程中,如何抓住“牛鼻子”,對牦牛產業進行現代化全產業鏈開發?
目前,利用村集體閑置圈舍建設牦牛集中育肥大棚,新津區已幫助小金縣建成適度規模標準化牦牛養殖場76個,覆蓋農戶460余戶。牦牛產業示范基地6個,通過4-5個月集中標準化養殖,每頭增收1000-3000元不等。有效解決牦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困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科學養牛致富。
在甘孜州爐霍縣高原農牧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酪蛋白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目前我們已擁有日產1.6噸高純度酪蛋白的生產能力,下半年是牦牛產奶高峰期,產量將會進一步提升,完全不愁銷路。”康巴圣德牦牛產業有限公司酪蛋白加工廠廠長格絨信心十足。
自對口支援甘孜州爐霍縣以來,錦江區堅持圍繞爐霍縣域產業發展思路,立足“干得最主動,走在最前列,成效最明顯”幫扶目標,精準施策、集中發力,不斷鞏固提升多年來對口支援工作成效,為爐霍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產業支撐的不竭新動能。
2022年,康巴圣德牦牛產業有限公司全年產值達到2560萬元,惠及爐霍及周邊農牧民5000戶以上,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完成四川省首次酪蛋白產品出口,這也是甘孜牦牛工業產品的第一次出口。不僅如此,2023年企業完成新建一條年產3000噸的生產線,建成投產后,年總產值可達1.8億元。
著眼民生
發展鄉村旅游提高村民收入
“這個民宿的落地,在示范帶動我村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有力提振了當地群眾建設家鄉、發展旅游的信心。”阿壩州九寨溝縣上四寨村支書唐鈴對村上鄉村旅游發展信心滿滿。
近年來,邛崍市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任務,充分發揮項目示范引領作用,聚力推動“九寨云裳”精品民宿建成落地,帶動當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項目通過對本地農戶進行房屋租賃、土地流轉、當地務工和技能培訓的方式,構建“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合作發展模式,讓當地農戶直接參與鄉村旅游,首次簽訂15年租用協議,實現每戶每年4萬余元的資產性收入,原房主、附近農戶還可在酒店務工,參與項目運營的群眾年增收5-10萬元。
甘孜州巴塘縣“桃源地塢”異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是雙流、巴塘共同打造的異地搬遷項目,面積229.23畝,共涉及119戶、595人。該項目位于巴塘縣夏邛鎮架炮頂村,整村搬遷包括的3個村常年居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寒深山,距離巴塘縣城130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不便。
“桃源地塢”異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的完工,讓巴塘縣最偏遠的3個村——地巫鄉中真村、甲雪村、壩伙村的貧困農牧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如今,項目還完成了50畝集體桃園建設和各戶庭院景觀打造,為搬遷群眾發展民宿接待創造了條件,僅桃樹種植每年就可帶動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實現群眾增收,直接惠及異地搬遷點及周邊村民600余人。
記者 楊升濤 李菲菲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