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川茶出口緣何逆勢增長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0年省領導聯系指導精制川茶產業機制暨川茶產業第二次推進會議上獲悉,2020年1-10月,川茶出口逆勢增長,成都海關出口茶葉168批次、3279噸,銷售額548.2萬美元,比2019年分別增長78.7%、150.0%、70.6%。
疫情之下,川茶出口為何逆勢增長?做強精制川茶產業,還將補齊哪些短板?
多項利好促出口逆勢增長
“價格優勢、通關便利、出口推介等多種因素利好,是去年川茶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分析。
面對疫情不利影響,從去年初開始,省級部門、茶葉主產市州、金融機構紛紛出臺了推動茶企復工復產的政策措施,推動茶產業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市場拓展、品牌打造。
我省大面積推廣茶葉機械化采收優質大宗茶,降低了采收成本,也為出口帶來價格優勢。成都海關簡化企業備案流程,開通“綠色通道”,實施72小時快速檢測,確保了茶葉出口快速通關。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舉辦出口“云推介”活動,助力川茶拓展市場,擴大出口。
去年我省首次同步舉辦線上線下茶博會。“首次集中將川茶、川酒等進行融合展示,提升了川茶產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還舉行了四川“天府龍芽·品質川茶”上海營銷推廣中心揭牌暨宣傳品鑒活動周,川茶正式進入上海市場,促進川茶“借海出川”。
行業預計,2020年川茶面積、產量、產值有望實現“三增”——茶園面積586萬畝,毛茶產量33.5萬噸,毛茶產值303.8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分別比2019年增長1.03%、2.9%、8.8%。此外,出口茶葉品種方面,包括綠茶、紅茶、花茶、黑茶、白茶,其中綠茶占比超7成,主要銷往烏茲別克斯坦、蒙古、柬埔寨、阿爾及利亞等,產品檢測沒有一例不合格。
茶園改造行動推動提質增效
產業逆勢增長的同時,茶園畝均產出效益偏低等短板問題也日益凸顯。
“全省茶園畝均產出僅5650元,只有福建的58.8%,還有相當一部分茶園畝均產出不足2000元。”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低產低效茶園達100萬畝以上,占茶園總面積的20%以上。
如何提質增效?下一步,我省將持續在茶園基地改造、主體培育、品牌建設、市場拓展、人才培養上下功夫,推進川茶高質量發展。
在做強基地方面,今年我省將實施百萬畝低產低效茶園改造提升行動,在11個茶葉主產市示范改造低產低效茶園20萬畝,重點對生態條件良好、規模100畝以上的茶園,按田網滿足景觀化布局、路網滿足機械化作業、水網滿足水肥一體化或排灌自如的建設要求,全面提升茶園安全水平和質量效益。
在建設綠色高效茶園方面,我省將實施茶園“機器替人”行動,推動機采加工優質大宗茶,示范推進機采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名優茶。
在加工突破方面,我省將圍繞“精制”做文章,在綠茶、紅茶、藏茶等各個茶類中分別培育2-3個市場認可度高的超級單品。
今年底,全省茶園總面積穩定在590萬畝左右,建成安全高效茶園433萬畝,標準化機采茶園263萬畝,全程綠色防控的生態茶園占比達到25%。力爭茶葉總產量達到34.5萬噸,精制茶產量達到13.8萬噸。力爭實現精制茶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茶葉總產值316億元,綜合產值達9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