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kjws > 四川日報

走進科技館|四川這些科普基地:嘗酸甜苦辣 看大千世界
2021年05月18日 09:43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川菜博物館、泡菜博物館、白酒博物館、中醫藥博物館、芝麻油博物館、藤椒博物館、鹽業博物館……

  俗話說:“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作為一個以“味道”聞名的省份,四川甚至專門為味道建了不少科普基地,從而讓味道有了“百科全書”,豐富了大家的認知和想象。

  在這些基地里,人們既可以分享關于“味道”的記憶和情感,也能了解“味道”背后的歷史和發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A 辣

  探訪成都川菜博物館

  半年內教了200位老外學做川菜

  “尋味”科普基地,成都川菜博物館是必去的打卡地。

  坐落于成都西郊、2007年開館,成都川菜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活態主題博物館。它還有一個更為“出圈”的名號:可以吃回票價的博物館。擔擔面、鐘水餃、鍋盔、涼面……十幾個種類隨便吃。

  成都川菜博物館的走紅源于川菜的風靡,極為豐富的菜式和烹飪手法,加上深厚的飲食文化,使得這口“麻辣鮮香”收獲了國內外無數忠實擁躉。

  “有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成都川菜博物館館長張輝強這樣形容川菜在世界的影響力,“不到半年,我已經教了200多個老外學川菜了。”博物館的川菜師傅何莘澄同樣深有體會:“不少老外不遠萬里前來打卡,甚至還要拜師學藝。他們不滿足于僅是品嘗,還要有更深入的體驗。”

  博物館是如何全方位展現“萬人迷”的川菜的?

  一是“專”,追根溯源,把川菜講明白。“川菜是什么時候有的?古代的川人也吃火鍋嗎?抄手皮為什么是方的?水餃皮為什么是圓的?如果我們四川人和廚師都不了解這些問題,怎么向世界傳播川菜?”張輝強表示,為了回答好這些問題,博物館創始人芶德花了20多年搜集有關的舊物。

  二是“活”,把靜態的參觀變為動態的體驗。“要向全球推廣川菜文化,僅靠靜態呈現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眼觀、鼻聞、口嘗,才能更好理解川菜的內涵。”張輝強一邊介紹,一邊將記者帶到互動體驗區。

  一碗大刀金絲面的制作引來不少人的圍觀,川菜師傅趙長鑫蒙住雙眼切面皮,然后把切好的面條一根根穿入針孔。“居然可以穿進26根!”參觀群眾嘖嘖稱奇。“金絲面講究細如發絲,綿而不斷,考驗的是刀工。”趙長鑫表示。

  除了全方位感受川菜刀工、火候及成菜過程,參觀者還可以在專業廚師指導下,親手制作經典川菜。“只有你親手去操作了,才能把川菜文化烙刻在心中。”張輝強說。

  三是“和”,打造屬于川菜的文化空間。多年的摸索,讓張輝強認識到僅僅展示川菜是不夠的,還需要找到川菜和四川文化之間的關聯。他們在科普基地內設置了品茗休閑館、灶王祠等多個文化空間,讓參觀者在飲茶中體會“茶飯相隨、飲食相依”的四川飲食文化;在敬灶王中,感悟“一餐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民俗。

  B 酸

  探訪中國泡菜博物館

  用科技元素詮釋泡菜的前世今生

  川菜有“菜肴口味多復合”之說,除了麻辣,成都川菜博物館價值400萬元的鎮館之寶——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四開光山水人物紋泡菜壇”,將記者引到下一個科普基地——中國泡菜博物館,體味那醒脾開胃的酸味。

  世界泡菜看中國,中國泡菜看四川。作為“川菜之骨”和“佐料之王”,泡菜是大菜上來之前的開胃小食,是宵夜送粥的妙物,是川人須臾難以離開的餐食。它所代表的酸味居五味之首:不僅因其最為古老,還因其不斷創新。酸辣、酸甜、酸咸……與各種味道復合,碰撞出新的口味,深受人們喜愛。

  傳承和創新也是中國泡菜博物館的關鍵詞。博物館位于泡菜之鄉眉山市,于2012年正式開館。在眉山,小小的泡菜一年能為當地帶來200多億元的收入。在這座擁有3層樓的博物館里,關于傳統和創新的理念隨處可見。

  時間見證泡菜的變遷。博物館1樓,系統展示了中國泡菜3000年的發展歷史,參觀者可以從器物、主材、技術等的流變中感知其文化的演變和發展。

  空間展示泡菜的豐富種類和地域特色。博物館的3層樓,分別對應著世界泡菜和中國泡菜、四川泡菜、東坡泡菜,琳瑯滿目的產品,酸香濃郁的味道,描繪出不同地域的泡菜創新。

  時間和空間的碰撞,造就繁多的品類。從主材來看,從泡蔬菜到泡肉再到無所不泡;從口味上,也產生了泡椒味、魚香味、酸菜味等新味道。

  產品的創新也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在博物館外,一個偌大的中國泡菜城已然形成。泡菜產業技術研究院、泡菜產業孵化中心、泡菜創新團隊等,共同形成了眉山泡菜產業鏈,把一碟小菜做成了大生意。

  傳統和創新也體現在博物館本身的設置上,弧形連屏投影、幻想成像、球幕、電子沙盤……利用現代科技元素,高度還原了古時生產、制作泡菜的情形,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這道酸食的前世今生。這些科技元素的引入,源于幾年前的一次創新——博物館在2018年進行升級改造,這些科技感的展示方式應運而生。“改造升級后,展陳方式、宣傳方式上都有創新,主要是為了讓參觀者有更好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博物館工作人員說。

  C 苦

  探訪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

  這里可以看可以互動

  慈禧太后養生第一藥——茯苓餅、3000種保存完好的藥物標本……領略了川菜、泡菜的滋味后,記者來到第三站——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

  提起中藥,大家第一反應便是“苦”。苦是一種大家都難以接受的味道,但“良藥苦口”“苦盡甘來”,中國古人在“苦”中嘗到了“甜”。在此次探訪中,嗅覺上的苦,因為將近兩萬件藏品上演的“盛宴”,而轉變為了視覺上的甜。

  博物館珍藏了3000種藥物標本,包含礦物藥標本、植物藥標本、動物藥標本等。除了常見的中藥,還收藏了許多名貴、罕見的藥材,如麝香、牛黃、野山參、燕窩等,海龜、海豹、虎骨等大型生物標本,特大的牛寶、野生茯苓等珍品,羚羊角、猴棗、西洋參等進口標本。而最受參觀者喜歡的,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一具高約1.5米的孟加拉虎骨標本,它也是目前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唯一一副完整的虎骨標本,各部位骨骼結構清晰分明。

  有趣的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標本中有不少仿品,歡迎大家來“找茬”。之后,工作人員會根據觀眾的判斷進行耐心講解。

  “我們希望通過互動的方式,讓公眾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藥。”該館負責人介紹,這種不斷創新的理念一直伴隨著博物館的發展。2002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由1956年建立的中藥標本館和1989年建立的醫史博物館合并而成,在隨后的10多年里,它不斷探索新的呈現形式,探索的瀕危生物室、偽藥室、網上中藥標本室均是國內首創,而后又遷址溫江新建,于2018年向公眾開放。“展品更為豐富,互動性也增強了。”上述負責人說。

  可以看,還可以親身參與。漫步在清代藥房“步景堂”,體驗藥房候診、診療、抓藥等情景;操作中藥碾藥的各種裝置,親身體驗碾藥、搗藥等環節,感受中藥炮制的過程;而在深受歡迎的太極體驗區,人們可以跟隨影像教學,學習陳氏太極拳等動作。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亚洲2020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