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8日電(王爵)7日,巴斯德疼痛診所連鎖全國發布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行業內從業人員齊聚一堂,共話“疼痛”這一主題,李志銘教授出席發布會,并對此進行了深度詮釋。

疼痛,作為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多的主觀內在感覺,是人類經常遇見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對疼痛特別是慢性疼痛的認識仍然知之甚少。
據了解,“疼痛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或與此相似的經歷。”并且疼痛已被現代醫學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
疼痛既是一種生理反應,又是一種主觀的自覺癥狀,不同程度地受到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疼痛與傷害性感受不同,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感覺神經元和神經通路的活動并不代表疼痛。
疼痛是對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疾病的預警,是信號,對我們的身體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可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竟有86%的人不知“疼痛”!
根據《中國疼痛防控與健康促進戰略藍皮書—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中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且正以每年1000萬~2000萬的速度增長。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中國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中國慢性疼痛的診治現狀極不樂觀,疼痛知曉率僅14.3%,其中就診率不足60%”。

據李志銘教授介紹,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以前為三個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為一種不死的癌癥。中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現在中老年人腰酸背痛已是一種常態,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疼痛癥狀也與日俱增,相信絕大數中國人可能都不知道“疼痛科”。
今年5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研究確定并正式公布了“疼痛綜合管理試點醫院名單”,這是從國家層面制定的中國疼痛戰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是世界抗痛年。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老齡化進一步加劇,醫療服務需求增加,醫療成本大幅增長,導致疼痛醫療衛生發展迫在眉睫。
而且傳統疼痛醫療機構,如養生館、推拿店、按摩院等,以“拔罐、刮痧、艾灸、按摩、推拿、中醫理療”為主要手段,往往只是針對一般的頸肩腰椎病做保守無創治療,對于一些神經病理性疼痛大多療效有限,已完全不能滿足現代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醫院就醫相對較難,門檻高,為日常的慢性疼痛就醫診治帶來不便,使得“疼痛能忍則忍,在無法忍受時才需要治療”“疼痛不是病,不用治”等認知誤區加深,為方便就醫,同時緩解大型醫療機構就醫壓力,疼痛專科社會化辦醫呼之欲出。
據悉,巴斯德疼痛診所就是積極推動“疼痛防治基層行”戰略的一個先行者。巴斯德為此已籌備了十年,并已進行了兩年試點,充分整合國內優質醫療資源,集合了家庭醫生、專科服務與陪診服務等功能,將疼痛診所連鎖下沉到社區,爭取做國人的“疼痛管理者”,讓國人“知疼”并遠離疼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