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6日電 近日,在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色達縣,52歲的多吉再次因高熱咳嗽咳痰引發肺炎住進甘孜州色達縣醫院,這是半個月以來的第二次住院。接診他的是來自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王新凱,在分析了病因且仔細辨證了病人體質后為他施以中藥聯合刺絡放血療法。5天后多吉好轉出院,這次比以往住院天數縮短了1/3。

據了解,這項技術在“組團式”幫扶隊長兼色達縣人民醫院院長、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病專家趙曉平的指導下,納入了色達縣醫院新技術和適宜技術的推廣,并逐步向甘孜州色達縣各個鄉鎮衛生院推廣。
進入冬天,感冒高熱患者增多。甘孜州色達縣,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處于冰天雪地中。從每年的9月開始,色達縣的氣溫就會低于0℃,到最冷的時候氣溫會跌到零下20℃。而這一段時間,也是色達縣人民感冒、咳嗽、高熱的高發時間。
今年3月,52歲的多吉住進色達縣人民醫院,這次他的癥狀是高熱、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此前已經在當地衛生院治療了4天。因為癥狀沒有緩解又趕了四、五十公里山路來到縣城醫治。當王新凱看到多吉時,立即想起來這個患者在半個月前剛因同樣的問題住院。這么短的時間,再次入院,這讓王新凱對他更多了一些關注。
根據多吉描述,以前經常咳嗽咳痰,近期反復發燒、吃不下飯、大便不通。王新凱立即為多吉把脈、查體、查看舌苔,“多吉有明顯的腹脹、舌苔厚膩,這些都是濕重的表現。多吉身體長期處于干燥、寒冷的環境中,胃腸道運化功能差導致身體濕氣較重,這讓原本已經痊愈的他,在短時間內又出現了身體不適。以經絡放血的中醫療法應該可以解決多吉的一些問題。”王新凱說。
于是在為多吉詳細講解了治療方法并獲得同意后,王新凱在多吉手指特定穴位消毒后用毫針刺破皮膚放少許血液并服用了中藥。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第二天,多吉就告訴王新凱,自己不發燒了,吃飯有胃口了,主要是有精神了。住院3天后,多吉的癥狀就有了明顯改善,5天后就達到出院指征。
這一次,王新凱特意根據多吉的體質,為他配了一些中藥帶著出院,囑咐按時服藥,下次若有同樣問題及早找當地衛生院處理。對此,多吉一個勁地表示感謝。
逐漸,王新凱發現了高原的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體內寒濕較重,“海拔高、氣溫低、干燥是高原地區環境的特點,這些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脾胃運化不良亦可生濕。只要天氣一變化,感冒、高熱的病人就會增加。”
于是,王新凱開始嘗試為這一類病人開展中藥聯合刺絡放血法,疏風化濕目的就是三焦通暢氣機升降有常,這樣使邪氣排出才能退熱,而且不容易復發。
同時,王新凱開始以“師帶徒”形式教色達縣醫院中醫科王志學、仁青夏姆,如何施辨如何施針如何開具中藥方,他們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掌握了這門技術。色達縣人民醫院中醫師仁青夏姆說:“王新凱老師再三給我們強調,這套技術屬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很適合高原的群眾。我學了這套技術后,每次看到病人都會先為他辨體論治,并在把脈辨證論治后開方,同時行刺絡放血治療,有相當多的病人當天就有效果。”
但很快,王新凱發現,能到縣醫院治療的病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病人是在鄉鎮衛生院治療,必須得將這一療法教給鄉鎮衛生院的醫生。于是,王新凱帶著兩位徒弟“下基層”,先后到了色達縣然充鄉、翁達鎮等地衛生院,巡診、現場指導,手把手地傳授適應癥及相對禁忌癥,“我還把微信和電話留給鄉鎮醫生,他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我可以遠程指導救治。”據統計,其他衛生院醫生運用此法,今年已經為400余位病人進行這樣的治療,而且病人的康復時間大約縮短了5天。
依據這些資料,王新凱還發表了論文《三焦玄府理論結合辨體論治觀察高原居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的療效》,希望幫助到更多的高原居民。
色達縣一共有16個鄉鎮,更多的居民是在這些鄉鎮衛生院看病。王新凱希望能將這門技術教授給所有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把這項技術完全留給當地,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組團式”幫扶目標,讓它在雪域高原上生根發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