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7日電 (李清波 徐浪)時下正是柑橘成熟的季節,瀘縣各地都忙著采摘各類柑橘。

在太伏鎮伏龍村柑橘種植基地,愛媛38號果凍橙喜獲豐收。放眼望去,累累碩果壓彎枝頭,個個渾圓飽滿、香氣四溢,金燦燦的柑橘沐浴在冬日里的暖陽下,猶如一個個“金元寶”。
在太伏鎮伏龍村,這樣的柑橘種植基地有4個,主要種植沃柑、愛媛、砂糖橘等品種,柑橘種植面積已達3500余畝,占全村面積3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柑橘村”。
馬千驛種植柑橘已有9個年頭,種植有高品質柑橘愛媛38號、沃柑、不知火等10余種,今年產量大約160萬斤,主要采取訂單銷售的模式。在果子還沒成熟時,馬千驛就在全國各大銷售平臺發布信息,收購商、經銷商便會前來看果園、看品質、講定價。
“今年的柑橘絕大部分已經被外地客商和市內商超訂購了,預計收入可達420萬元。”馬千驛說。馬千驛不僅是伏龍村的柑橘種植大戶,也是太伏的鄉賢代表。在他的帶動下,伏龍村村民有的跟著種植柑橘。同時,為了更好地發展柑橘經濟,太伏鎮通過村集體協調土地租給種植大戶的方式,不僅讓村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每畝100-300元不等的租金,還讓村民在產業園務工,實現了就近就業。
“今年我68歲了,在柑橘基地務工每天都有80塊錢的收入,沒想到我在家門口還能掙這么多錢,離家又近,又方便。”伏龍村脫貧戶田宜蓉說。
伏龍村黨總支書記王朝剛說:“果園從除草到摘果,大半年都要請工,村里大概有近100人在果園務工,每年村民工資在20萬元左右,果園也成了村民增收的基地。”
據了解,為了發展好柑橘產業,伏龍村創建了支部黨員服務發展模式,成立了柑橘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加快柑橘產業優化調整,從土壤選址、品種選擇、技術培訓和銷售各環節做好服務工作,積極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目前,伏龍村柑橘總產量約600萬斤,產值約1800萬元。
同時,太伏鎮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在邀請省市縣專家前來培訓病蟲害防治、柑橘種植等相關技術的同時,積極組織種植大戶到敘永、眉山等地考察學習,并通過聯系大型超市、郵政公司、各類社交平臺等方式,打通銷售渠道,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太伏鎮聚力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產業建設,帶動農戶就業,大力發展晚熟柑橘,形成了以愛媛38號、血橙、沃柑等柑橘種植為主,龍眼、桃金娘、藍莓等水果產業同步發展,集種植、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以來,太伏鎮更是以‘雙龍節’為契機,充分展現農文旅融合發展之姿,打造‘黨建+柑橘+旅游’新模式,走出了‘山水一程、詩橘相伴’的產鎮融合新路子。”太伏鎮副鎮長李靜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