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8日電 (何勇 李桂漣 魏生梅)近年來,瀘州市瀘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不斷提升柑橘產業發展水平。如今,柑橘產業已成為瀘縣地域性水果產業的支柱,是果農收入的重要來源,對促進農民增收及當地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

打造精品品質升
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黃。近日,在牛灘鎮新嘉村樂園種植養殖專合社,滿山遍野的柑橘樹掛滿了果實。漫步柑橘林,濃濃果香,一個個色澤金黃、圓潤飽滿的柑橘與綠葉相得益彰。
上午10點左右,樂園種植養殖專合社負責人韓定邦和村民們正在果園里采摘柑橘。村民們手法嫻熟,不一會兒背簍里的橘子就壘起了“小山包”。
“目前我們柑橘林有160畝左右,主要經營愛媛、耙耙柑等品種。”樂園種植養殖專合社負責人韓定邦說,“我們的橘子品質好,皮薄多汁,很好賣,這段時間我們天天采摘,送貨車一天要裝好幾車,主要銷往周邊地區,最遠銷到了海南、廣州等地。”
柑橘不愁賣,品質是關鍵。“政府部門鼓勵我們走‘精品果園’模式,提高柑橘品質,我們也正是這樣做的。”韓定邦介紹,除了參加技術培訓,專合社還邀請農技專家定期指導栽種、管理、采摘等全過程,確保柑橘園的精品化、規范化管理。
“為了打造精品,做好品牌,我們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商標,現在正在進行‘有機產品’認證,估計明年就能拿到證書。”韓定邦說。
“由于是栽種的新苗,今年只有30畝初掛果,預計產量在3萬余斤,產值10萬余元,等過兩年柑橘林全部掛果,估計產值達到60萬元。”說到柑橘林的發展,韓定邦充滿了希望。
林下種養效益增
云錦鎮龍井村柑橘園里,成群的土雞在林間悠閑地散步。這是龍井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發展生態養殖的新模式,大大增強了柑橘園的效益。
“柑橘地是一種適宜養雞的好場所,柑橘園里也有很多豐富的資源,這些掉落的柑橘、周圍的雜草,還有林下的昆蟲對于雞來說都是非常美味的食物。平時我就喂它們一點稻谷就足夠了,能夠大大降低喂養成本。”龍井村黨總支書記周國明邊向雞群投喂稻谷邊介紹。
為盡快掌握林下養雞的技巧,周國明在工作之余查閱了大量的養殖技術書籍,并向村里養雞專業戶和鎮上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學習。經過不斷摸索,周國明的柑橘林下從剛開始的幾十只雞,到現在一年能喂養3000只左右。
因為雞肉品質好,柑橘園里的土雞漸漸在附近有了名氣。這種土生土長的散養雞十分受食客們的歡迎,每年還沒等雞出欄,預訂電話已經絡繹不絕,土雞常常供不應求。
“今年園子里的血橙、蜜橘、愛媛等品種柑橘產量有2萬斤左右,從今年9月開始能采摘到明年2月,預計收入有5萬元左右,林下散養的土雞一年還能再增收3萬元。”周國明嘗到了柑橘林下養殖的甜頭,正在謀劃著打造一條依靠綠色養殖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
黨建引領產業興
在太伏鎮伏龍村柑橘種植基地,愛媛38號果凍橙喜獲豐收。放眼望去,金燦燦的柑橘沐浴在冬日里的暖陽下,猶如一個個“金元寶”。近年來,伏龍村大力發展柑橘產業,全村柑橘種植面積已達3500余畝,占全村面積3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柑橘村”。
為了發展好柑橘產業,伏龍村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支部黨員服務發展模式,并成立了柑橘黨支部,從土壤選址、品種選擇、技術培訓和采摘銷售等各環節做好服務,為柑橘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我們村柑橘黨支部是2016年成立的,目前有17人,村民、社長、種植大戶都有。”兼任柑橘黨支部書記的伏龍村黨總支副書記龔敏說,“我們定期邀請省市縣專家到村上進行技術指導的同時,還組織柑橘大戶走出去,到周邊地區先進專合社,學習借鑒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在柑橘黨支部的幫助下,我們柑橘園發展很好,今年產量大約160萬斤,而且絕大部分已經被外地客商和市內商超訂購了,預計收入可達420萬元。”村里種植大戶馬千驛感激地說。
優質的服務促進了柑橘產業的發展,也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柑橘園從除草到摘果,大半年都要請工。”龔敏說,“我們積極組織村民到柑橘園務工,一年下來參與務工的有100多人,每年村民工資在20萬元左右。”
“今年我68歲了,在家門口一年就能掙幾千元,我非常高興。”伏龍村村民田宜蓉說。
小柑橘,大產業,不僅帶動了一地發展,也致富了一方群眾。接下來,瀘縣還將繼續發展柑橘產業,讓柑橘產業跑出致富“加速度”,交出鄉村振興“甜蜜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