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0日電 (林忠偉)連日來,梓潼縣積極組織村民采收和播種丹參,在收獲豐收的同時,播下新的希望,為實施鄉村全面振興增添活力。

這幾天,在自強鎮建國村,村兩委正在組織村民種植丹參。據介紹,丹參在每年春季種植,當年11月底到次年3月份采收。“2023年春季引進丹參種植,種植面積有80多畝,每畝產值有1.5萬余元,2024年計劃種植丹參150畝。”自強鎮建國村黨總支書記楊鑫說。
丹參是一種中藥材,根入藥,在梓潼又被稱作“紅根子”,具有祛瘀、生新、活血、調經等效用。自強鎮依據本地氣候和土壤實際情況,將中藥材產業列為全鎮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主要以公司與合作社帶動,實行訂單種植。并積極推廣“生豬+丹參”種養循環農業和“果樹+丹參”套種發展模式,提高丹參品質和土地產出率。目前,自強鎮發展丹參2500多畝。

“果樹與丹參套種,相互沒有影響。從這幾年的種植情況來看,每畝地能夠多收入3000元錢。”自強鎮馬迎村村民黃英江說。
梓潼縣素有“中醫之鄉”“中藥材之庫”之盛譽,該縣充分借助“全國農村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示范縣”和“綿陽市生物醫藥產業園”三塊牌子,堅持“工農互動”,走“公司+農戶”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道路,通過采取藥農自由散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組織藥農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種植,制藥公司、流通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三種模式,建立中藥材基地5萬多畝,年產量達3萬余噸,其中丹參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