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5日電 (吳平華 楊曉川)施肥、澆水、除草、搭棚……近日,在宜賓翠屏區菜壩鎮菜壩村五組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們正在各自的菜地里耐心細致地管護蔬菜,保障蔬菜健康生長。

萵筍、青菜等部分早春蔬菜已經成熟,種植戶正將采摘下來的蔬菜裝車,不久后,這些蔬菜就將出現在市民餐桌上。
菜壩鎮地處岷江南岸,土壤屬肥沃疏松的沖積土,加之典型的冬暖春早的河谷效應,非常適宜蔬菜特別是早春蔬菜的生產。又因離城區近,因此菜壩鎮長期以來都是宜賓城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2023年,全鎮種植蔬菜面積約3萬余畝,產量約6.5萬噸。主要品種為大蔥、小蔥、蒜苗、芹菜、芫荽、韭菜等調料菜。蔬菜核心基地0.6萬畝,主要分布在菜壩、石馬兩個村,年種植蔬菜能達到4-5季,實現畝均種菜收入2-3萬元,調味菜產量約占宜賓城區市場份額的60%以上。

種植戶侯配洪種植了4畝地,全年種植的蔬菜有苦瓜、海椒、藤藤菜、芹菜、蒜苗、小蔥、花菜等,年收入能達到7-8萬元。他表示,自己也曾外出打工,但是家中的事就顧不上。因此為了方便照顧家庭,他便留在了當地主要從事蔬菜種植。“平時主要種蔬菜,不忙的時候就在周邊打打零工,也能增加一點收入。”侯配洪說。
菜壩村五組共種植了150畝的蔬菜,其中50畝安裝了大棚。據該村新星合作社社長韓旭東介紹,大棚蔬菜優勢明顯,可以實現環境控制、蔬菜間種、全年供應、提早上市、搶占市場,且病蟲害少,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據了解,新星合作社共有種植戶166戶,2023年實現產值700余萬元。有了合作社,種植戶再不愁銷路。“蔬菜采摘的時候就會專門通知采購商前來采購,有的甚至提前多日就下了訂單。”韓旭東說。
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韓旭東還經常帶領社員外出考察學習種植技術、引進先進農機設備,回來后進行推廣使用。
不僅在菜壩村,2023年,菜壩鎮全鎮都大力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推廣使用頻振式捕蟲燈、性誘劑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大量實行肥水一體化系統及“豬-沼-菜”循環種植技術,蔬菜已成為種植戶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