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7日電 (曹曉燕 蘇忠國)在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靜謐的小山村,今年它成為了人們十分喜愛的又一個網紅打卡地。

沿著林木森森的鄉村公路往陡壁峽谷深處前行,一大片明艷的金黃躍然入目。千層萬疊的梯田隨著山勢逶迤起伏,錯落有致;三月的油菜花正熱烈綻放,仿佛為層層梯田鋪上了一條條金色的地毯;在這片黃色花海之上,電桿齊列、銀線飛馳,幾位身著“紅馬甲”的國家電網人正沿著10千伏水沙線進行日常巡視。在青山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不同色彩構成不同意境的油畫,成為記錄大山深處農耕文明的符號。
置身花海,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游人漫步在田間生產便道,沉醉于油菜花的芳香。
“別看它現在惹人喜愛,想想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大叔給游人們聊起了村莊的過往。
據悉,旺龍村坐落于大石鎮東南,位于川黔交界處,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473戶,現有人口1786人。由于村里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造成農村空心化,大量農田荒蕪了多年。2014年,旺龍村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村。
要改變農村的貧窮,電力須先行。2015年底,旺龍村作為小水電供區被“國家電網”接收;從2016年起,陸續對旺龍村實施農網改造項目,總投資520萬元,改造了10千伏線路13公里,0.4千伏線路61.4公里。隨著農村電網徹底的改變,在接下來的日子,旺龍村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村有耕地2400余畝,可以種植水稻、玉米、大豆、時令蔬菜和飼料作物等。但種莊稼離不開水,即便是在森林覆蓋率達75%、生態極優的旺龍村,一旦遇上極端天氣,也無法保證收成。為此,村里大興水利工程建設,從2016年到2019年間,依托充足的電力,全村一共建設了13個蓄水池,確保了全村的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
電、水等基礎設施相繼完善后,2022年,旺龍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模式,將農戶丟荒棄耕、零星碎片的農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整合為800余畝,引進社會資本,成立了“勇闖家庭農場”,建立了生態大米基地,推進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到2023年底,已建設完成近千畝高標準農田和一個大米加工廠。
“去年,我們的稻谷產量已達幾十萬斤,我們給這種優質大米取名叫‘旺龍情緣’,目前專供賽德水泥廠、后山煤礦等,反響很好,下一步還將投入市場……”勇闖家庭農場負責人楊朝勇回憶道,2021年春節回旺龍村過年,看著記憶中的土地被野草覆蓋,便下定決心要讓撂荒地恢復往日生機。經過兩年的努力,“荒山”果真變成了“金山”。不僅是稻谷迎來了好收成,村里參與農場勞作的村民一年收入共達60余萬元,基本實現了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戶三方共贏的利益鏈接機制。
“如果沒有優質的供電服務,這個‘小目標’,我們也是無法實現的。”楊朝勇說,這兩年來,國網敘永縣供電公司水尾供電所隨時根據村里的需求跟進服務,優先辦理春灌、秋收等農業生產用電業擴報裝業務;共產黨員服務隊還不定期地對農灌變壓器、綜合變壓器及線路進行巡視查缺,確保農事用電充足可靠。
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2023年,旺龍村投資280萬元建設集優質大米生產、儲藏于一體的大米加工廠。敘永公司接到用電申請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到現場進行勘察,確定設計方案,協調電桿、電線、變壓器等材料和施工力量,很快便新建長200多米的0.4千伏線路、安裝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保證了大米加工廠的用電需求。
旺龍村不僅把撂荒地變成了良田,還利用植物生長的時間差大力推行稻油輪作,于去年收割了稻谷以后隨即種下了油菜,如今變成了深受人們追捧的花園。
“春有油菜花,夏秋有水稻。”眼見著村里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留在家里,旺龍村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情形有所改善,村里又開始謀劃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依托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將“旺龍梯田”“賴家大院”“黑帽頂云海”作為村莊農文旅發展的主要抓手,拓寬富民強村新思路,打造特色田園生態,從而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正在農場檢查供電線路設施的水尾供電所業務部副主任許定平說:“電力足,鄉村美,我們將繼續以‘人民電業為人民’為宗旨,發揮電力服務特色,為旺龍村的建設不斷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