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lyxw > 中新網四川

巴中通江“大戶代種”讓土地“活”起來
2024年04月08日 15:25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韓金雨

  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8日電 (陳亞運 符理)“科學種地,省時省力,熱鬧又開心。”“每天都有現錢掙在包包里多好嘛!”連日來,在巴中市通江縣鐵佛鎮尖包嶺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大型機械來回穿梭,農戶們有序作業,放眼望去,阡陌縱橫、路通渠連,筆直的田埂綿延不絕,蔚為壯闊。

  近年來,通江縣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通過大戶代種、生產托管等方式,讓耕地應種盡種。

  “作為農二代,對農業農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鐵佛鎮尖包嶺村四組村民伍元江說,今年春節回家,看見鎮上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處處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深深地觸動了他。“當時就決定留下來,在家鄉干農業,讓土地不撂荒。”

  鐵佛鎮尖包嶺村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型村落,在家的多為老弱婦孺,導致大量農田閑置。為破解這一難題,尖包嶺村“兩委”通過組織召開群眾會,征求廣大黨員意見,探索了“黨委領導+村企服務+大戶代種”模式,提高土地使用率。

  “通過報名,我們篩選了4個大戶,把全村的1600多畝高標農田全部交由他們種植。”尖包嶺村黨委書記米本平說,大戶按每畝40元向村集體交納服務費,其中服務費用的50%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另外50%以獎補的形式返給種田大戶。“這樣既盤活了土地,也調動了大戶的種糧積極性。”

  就這樣,伍元江在尖包嶺村集體名下經營了500畝高標準農田,成了村里的“種田大戶”。現正組織勞動力開溝、理廂、施肥,全力建設千畝玉米示范種植技術基地。

  “以前自家種自家的,肩挑背磨,又忙又累。”尖包嶺村四組村民李華說,現在他把自家的兩畝土地全部交給了大戶代種,既減少了壓力還多了兩份收入。“一份是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我們保持不變,另一份是給大戶打工,一個月還能掙2000多塊錢,簡直可以。”

  尖包嶺村的“大戶代種”模式只是通江縣防止耕地撂荒,探索解決無勞動力種地問題的一個縮影。今年來,通江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科學謀劃、因地制宜探索出撂荒地代耕代種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提高土地利用率,加速恢復撂荒地的新路子。(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视频在线观看日本欧美 | 亚洲AV秘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 性色AⅤ在线播放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