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9日電 (伏紅梅)近日,在綿陽市安州區黃土鎮蓮花村,村民們正拿著鐵鍬、鏟子等工具,清理著塘堰、溝渠等水利設施內的淤泥、枯草。“今年糧食生產有保障了!”看著正在進行的農田水利疏通工程,蓮花村村民張開明喜笑顏開。
水利是農業命脈。黃土鎮堅持黨政引領,統籌整合市、區兩級資金2000余萬元,鎮內自籌資金近500萬元以及友好鄉鎮江陰市周莊鎮對口捐助現金10萬元,共計2500余萬元,開展農田水利設施的補短和管護工作,打通農田溝渠“毛細血管網”,提升排澇抗旱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我們在鎮政府的號召下,自愿捐助水泥砂石10噸,自發維護渠系4公里,清淤堰塘1口,有力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騰輝建材負責人張勇說。
一個百姓叫好的民生工程,怎么建?如何管?怎樣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黃土鎮從制度機制入手,積極探索行穩致遠之路。圍繞政企聯動、大戶帶動、群眾參與等持續發力,讓農民成為水利工程的建設者、管理者、受益者,激發農田水利建設內生動力。發動騰輝建材、鑫泰水泥等在鎮企業自愿捐助水泥砂石15噸,東方希望生豬育肥場、雪寶乳業奶牛養殖基地自發維護渠系4公里,清淤堰塘2口;組織全鎮獼猴桃種植大戶、水稻種植大戶、畜禽養殖大戶、果蔬種植大戶共450余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三年行動。
“管護有保障了,再也不像以前‘看天吃飯了’。”黃土鎮黨委委員、組織宣傳委員周倫介紹,黃土鎮通過多樣宣傳,提高群眾參與度,共組織工程機械26臺、發動群眾數千人,利用農閑換耕關鍵時期,參與渠系維護工作。
據悉,自2023年12月安州區吹響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集結號以來,共計劃投資21.66億元,整合現代化灌區、水庫、供水、大中型移民建設等實施項目22個,全方位構建“溝通渠暢岸綠水美”的新時代農田水網,補齊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短板問題,促進鄉村振興,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