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1日電 (周韻 尹翔)當春耕的序曲在廣袤無垠的田間地頭奏響時,綿竹市什地鎮鋼蔥基地卻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春收”時刻。蔥農們穿梭田間,忙著采收鋼蔥,構成了一幅別樣的春日豐收圖,展現出鄉村振興的活力與希望。

在什地鎮雙瓦村種植大戶牛智飛的鋼蔥種植基地,一壟壟鋼蔥成片相連,綠意盎然,長勢喜人。伴隨著鋼蔥收割機的轟鳴聲,蔥白瑩潤、蔥葉青翠、粗細均勻的大蔥被一根根拔起。現場,村民們忙而有序地進行著收蔥、打捆、搬運、裝車等工作,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牛智飛種植鋼蔥已有10年時間,種植規模從當初的幾畝發展到如今的近百畝,畝產量可達1.2萬斤,畝產值超1.5萬元。此次采收使用專業鋼蔥收割機,與傳統人工收割相比,可代替人工完成挖掘、松土、拔出、抖土、堆放等工作,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節約人工成本。

“今年我們種植的鋼蔥因蔥白長、桿瓷實、口感好,很受市場青睞。從2月開始就陸續采收,每天能夠采收20噸左右,主要銷售到重慶、成都等市場。”牛智飛介紹,鋼蔥采收完后,正好可以跟水稻種植時間“接軌”,讓同一片農田實現了蔬菜、水稻種植兩不誤,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鋼蔥產業的發展,不僅讓種植大戶有了不菲的收入,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務工的機會,實現了共同增收致富。
“一大早我們就到田里忙活了,一天收入近200元。在這里既可以掙錢,又可以學習技術,大家干勁十足。”村民詹元明腰上系著一大捆紅繩,正忙著捆扎鋼蔥。早些年,詹元明在外打零工,妻子在家務農。如今,夫妻倆把家里的幾畝地流轉出去,還在基地里務工,“三份”收入讓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雙瓦村曾是一個經濟較為落后的村莊,怎樣帶動產業發展,怎樣拓寬村民致富道路一直是鎮、村干部思考的問題。什地鎮組織村干部多次外出學習,最終決定在當地試種鋼蔥,不僅激發了當地種植大戶的積極性,也讓附近村民實現了“基地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鋼蔥產業已經輻射到全鎮各村,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
近年來,什地鎮緊緊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廣蔬稻輪作、蔬麥輪種等多元化的種植模式,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村蔬菜產業呈現“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