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殷鵬
8月25日,在第九個全國低碳日之際,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在主題為“雙碳新時代,轉型新機遇”的四川省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研討會上,聯合發布《四川省社會活動碳中和清單(第一批)》《四川省社會活動碳中和研究報告(2021)》。據悉,這是全國首份社會活動碳中和清單和研究報告。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相關負責人告訴四川在線記者,社會活動碳中和是指測算組織或個人在特定時間內從事生產、經營等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強化節能降碳行動的基礎上,通過植樹造林、購買碳信用等方式,抵消剩余溫室氣體排放的行為。2016年以來,四川加快推廣社會活動碳中和,積極構建“碳惠天府”“綠芽積分”等區域碳普惠機制,印發實施全國首份省級碳中和推廣方案。
《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累計實施社會活動碳中和98場(次),參與人數超過8621人次,抵消溫室氣體排放4828.9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100萬人停駛一天小汽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其中,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點點”碳中和公益服務平臺線上實施96場次,成為碳中和的主流方式。碳中和場景也十分多樣,不斷涌現會議、展覽、大數據中心、園區、景區、音樂會、婚禮等碳中和場景——雅安大數據產業園建成全國首個碳中和國家綠色數據中心,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景區。抵消的產品除了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還有“碳惠天府”核證減排量和林業碳匯等本地化產品。
研討會上,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社會廣泛參與動力不足、“輕減排、重抵消”、市場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應進一步明確社會活動碳中和的定位,加強正向引導和激勵,以在川舉辦的重大賽事、會議、展覽等活動為重點實施碳中和,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若爾蓋草原、大小涼山、龍泉山、城市綠心等林草碳匯開發。同時,發揮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在積極節能降碳的基礎上,創新打造更多碳中和場景,實現碳中和、碳普惠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