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點工作之一,“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而在守護青山綠水的具體實踐中,更多科技手段也在發揮巨大作用。
3月7日,記者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3年來,四川省市兩級投入10億元用以提升監測能力,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其中,大氣顆粒物及光化學組分站(以下簡稱“超級站”)的建設,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介紹,目前,全省在15個重點城市規劃布局的超級站,將在年底前全部建成運行。屆時,全省范圍內將基本形成超級站監測網絡,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可監測150余種指標 是全面體檢空氣質量的“超級醫生”
要對癥下藥,就要查明病因。例如,針對細顆粒物(PM2.5),其中的鉀元素來自秸稈等生物質的燃燒,鉬元素主要來源于冶煉行業的廢氣排放等。
“與常規六參數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相比,超級站更像一名全面體檢的‘超級醫生’。”雷毅介紹,大氣超級站主要是對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為代表的大氣復合性污染開展多來源、多因子、多維度、多手段、多過程的實時監測,可24小時連續不間斷監測大氣中近150種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組分及濃度,獲取典型組分和特征元素的濃度。
這樣的精準監測,對于四川而言,很重要。
雷毅進一步介紹道,由于四川盆地特殊的地形、氣象以及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等綜合因素,大氣污染防治已經進入“深水期”,需要動真碰硬“啃硬骨頭”,一微克一微克地摳。通過對這些組分分類識別,進行污染物來源解析,就能說清大氣污染是由哪些污染物構成,揪出污染“元兇”,實現靶向管控。
已有8個超級站建成使用 有效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
四川從2020年加大超級站建設力度,目前,已在全省15個重點城市規劃布局超級站。其中,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宜賓、廣安、達州的超級站已投入使用;攀枝花、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資陽的超級站將于今年底前建成運行。
大氣超級站在實踐中正發揮著巨大作用。
2022年4月,自貢市出現一輪大氣污染過程,超級站監測數據顯示,PM2.5組分中鉀、硝酸根、銨等表征生物質燃燒特征離子大幅上升。有關部門結合空氣網格化站點及雷達平掃結果,“鎖定”秸稈燃燒污染帶,巡查管控后,污染過程隨即終止,污染程度明顯下降。大氣超級站在找準污染因子、實現精準管控方面,有效支撐了防治工作。
“超級站還可以為區域空氣環境質量預報、重污染過程預警提供更加準確的支撐。”雷毅補充道,2022年,全省未來3天空氣質量等級預報準確率為89.3%;以綿陽為例,超級站建成后,空氣質量等級預報準確率達到了95%。
數據匯入四川省空氣質量決策平臺 將完成超級站組網工作
整體上看,目前,四川省共有308個國、省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分布在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每25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圍內,實時監測縣級及以上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
通過與氣象等部門緊密合作,西南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已建立起來,實現了省級層面未來14天空氣質量等級預報、地級市未來7天主要污染物濃度預報。
如何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布局之中,超級站是重要科技力量。雷毅透露,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四川省15個重點城市超級站建設工作,并把數據匯入四川省空氣質量決策平臺,完成超級站組網工作,解決數據來源問題。
此外,還將充分利用大數據全面系統分析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地區的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前體物(VOCs)不同組分的成因與來源,分析污染過程與氣象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精準判定四川盆地內大氣污染形成的原因與污染物傳輸路徑。
“我們將深度挖掘監測大數據,釋放監測數據價值,形成數據成果。”雷毅說,通過利用數據成果,對重點排放源、關鍵特征污染物及重點管控對象,實施精準管控,并開展預測預報及防控對策成效評估,更好地服務各級黨委政府環境管理、環境執法、環境決策等工作。(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