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4日電 “小馬拉大車”指一些地方尤其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兩級一定程度上存在權小責大、人少事多等現象。成都市武侯區以國家智能實驗基地建設為契機,創新基層服務管理方式,以服務社區為核心,開發基層愛用、想用、管用的智能應用場景,暢路提速,推動解決“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

武侯區黌門街社區依托轄區內優質醫療資源,搭建智慧社區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社區每個微網格都配置了家庭醫生。“健康一網通”智慧應用場景滿足居民個性化、多元化健康需求,解決了居民掛號難、看病難等突出就醫問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社區末端延伸,社區慢病患者醫療綜合救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日前還入選了“數字中國建設典型案例”。
不僅如此,智慧應用場景還能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居民參與社區發布的“積分任務”,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積分,用于兌換轄區內商家的商品。兌換的商品,來自社區企業、個人、商戶的捐贈,芙蓉園社區目前總投放積分50萬分,498位居民參與了積分任務,已領取積分39.5萬分,目前已經兌換了278件商品,消費積分20.5萬分。
服務群眾接地氣,增加福祉更貼心。吉福社區常住人口中有7300余名老人,社區黨委書記李含榮表示,社區在多個小區的地面安裝了防摔倒感應裝置,如果老人或小孩摔倒,通過攝像頭AI自動識別后,將異常信息聯動至物業、居民骨干、微網格長便能及時對相應情況進行處理。
武侯區依托智慧應用場景,增強預判能力,提高了解決社區事務速度和響應性,增強了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提升了社區向心力、凝聚力,為“小馬”暢路提速。
此外,智慧應用場景有助于實現居民自治。武侯區探索“網格社群通”場景,將全區6000多個樓棟微信群納入系統,實現微信群數據聯動融通,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打開智能應用場景“心愿墻”,可以看到微網格長發出的“微心愿”。通過“心愿墻”智慧應用場景,七道堰社區集成建設“家門口”生態綠道、蜻蜓籃球運動館等場地,創建運動健康社區。智慧應用場景提升了居民自己管理、服務自己的能力,實實在在為社區減負。

武侯區長壽苑社區包含了17個小區、5600多戶居民,對于社區來說,隨時向上級部門交的各種表,是不小的工作負擔。社區黨委書記盧洪鑒打開“小武生活”小程序,社區各家各戶的情況一目了然。這些數據是由微網格長定期走訪采集的,現在已經生成了“社區主題數據庫”,并持續更新。
2022年10月,針對社區需求量身打造的智慧應用場景在武侯區全區鋪開。武侯區“社區主題數據庫”包含小區1823個、樓棟數11895個、單元數27531個,摸準住房信息52.7萬戶、人口信息105.5萬人,為精準服務居民提供支撐。有了“社區主題數據庫”,各類數據直接調取,用“算力”解放“人力”,基層能更加注重實干實效,“跑”出高效能治理加速度。
“智慧應用場景改變了以往要社區填數據的做法,通過工作沉淀數據、已用系統利用,實現為社區賦能,使基層有更多時間精力把事業做得更大、把服務做得更優。”長壽苑社區黨委書記盧洪鑒感慨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