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四川靠什么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進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給出回答: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聚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和清潔能源應用產業,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為什么選擇這條道路?這樣的考量背后有何深意?全會上,大家達成共識,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是我省圍繞“雙碳”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既事關“國之大者”,也是“省之要者”。
必答題
中央有要求 發展有需要
政策有支撐 四川有條件
“這是全球的共識,也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說,在國際發展環境和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化的當下,減碳以遏制氣候變暖已是世界共同行動。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會指出,乘勢而上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是全面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展現綠色發展新擔當的自覺行動。如何認識這種自覺?
“先看發展需要。”省港投集團董事長賀曉春提到,四川人均GDP低于全國,且省內各市州之間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既要做好減碳的“減法”,也要做好發展的“加法”,通過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把新的能源和產業“立”起來,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才有“破”的基礎。
政策利好也是一大關鍵支撐因素。“完全契合中央政策。”省社科聯副主席姜怡注意到,此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到,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更是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擺在“碳達峰十大行動”之首,要求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這些,都會給四川后續做強做大相關產業提供強有力支撐。
“更重要的是,四川有這個條件。”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注意到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省水電裝機容量達8082萬千瓦、年發電量達3514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21.8%、25.9%;天然氣(頁巖氣)探明儲量5.18萬億立方米、年產量達432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27.4%、22.9%,相關指標均為全國第一;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還有很大開發空間,在未來幾十年能繼續保持全國清潔能源第一大省地位。“這說明四川清潔能源資源富集,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全會上,大家取得共識。
更有產業基礎。牽手寧德時代后,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從無到有,已經具備了沖擊世界級的實力和底氣;擁有多家世界級晶硅光伏企業的樂山,已經錨定建設“中國綠色硅谷”的雄心。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源裝備制造、能源輸配體系構建等領域,我省都已經形成了顯著優勢,尤其是近年來全省清潔能源及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先后引進了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落地了一批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產業鏈條趨于完備,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形成了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中央有要求、發展有需要、政策有支撐、四川有條件——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四川能行!
加分題
能源和產業結構“有立有破”
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穩”和“進”
“雙碳帶來的不只是降碳壓力,還有發展紅利。”談到雙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雅安市委書記李酌深有感觸。截至目前,憑借清潔能源等優勢,雅安大數據及關聯產業項目已達130個、總投資達450億元,成為帶動雅安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壓力如何變紅利?全會指出,乘勢而上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是積極搶抓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主動選擇。
在與會人員看來,機遇就是碳達峰、碳中和激發和創造出來的新的社會需求,以及催生出的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成都市市長王鳳朝舉例,從年初至今,成都上牌照的新能源汽車增加了6萬多輛,增幅接近50%。但全市新能源汽車占比仍不足4%。在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步入高速增長的爆發階段,“光這一個產業,就有萬億級的市場前景。”
不只是新能源汽車。成都市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何建波注意到,今年以來,川內的節能電器、環保紙袋等與雙碳關聯產業出貨量猛增,“只要科學有序地布局推進,就能在相關領域做出大文章。”
何為科學有序?“要統籌做好降碳的‘減法’與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的‘加法’,實現降碳有序、有效、安全。”內江市市長李丹介紹,今年以來,內江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雙碳專題會議,形成的共識包括:用能源和產業的“立”去“破”既有的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降低降碳與動能轉換的陣痛。而不是盲目設置雙碳時間表,用“一刀切”限電限產及運動式“減碳”。
能源和產業結構“有立有破”,才有經濟社會發展“穩”的條件和“進”的支撐。“這些年經驗表明,只有實現除舊布新和動能轉換,才能實現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樂山師范學院黨委書記胡丹提醒,當下統籌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與實現“雙碳”的目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搶抓機遇、培育新動能必須堅定不移、穩步前行。
綠色低碳四川底色
四川家底 清潔能源優勢
3514億千瓦時
四川水電裝機容量達8082萬千瓦、年發電量達3514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21.8%、25.9%
5.18萬億立方米
四川天然氣(頁巖氣)探明儲量5.18萬億立方米、年產量達432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27.4%、22.9%
1800萬千瓦
全省技術可開發風能資源超1800萬千瓦
8500萬千瓦
全省技術可開發太陽能資源達8500萬千瓦(以上數據截至2020年底)
四川家底 產業基礎優勢
引進一批
先后引進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
落地一批
落地一批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
落戶一批
全球前10強晶硅光伏企業已有5家落戶四川
全球第一
發電設備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全國最大
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能基地正加快建設
發展定位 一地三區
●全國重要的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
●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中承載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支撐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先行區
記者 張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