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川觀新聞

四川建設6條大熊貓走廊帶 給大熊貓修“鵲橋”走親
2021年12月06日 09:53 來源:川觀新聞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名詞解釋】

  野生動物走廊帶

  野生動物走廊帶又稱為野生動物廊道。野生動物走廊帶能有效減少生境破碎化帶來的影響,提高種群或者局域種群的穩定性和遺傳多樣性,降低破碎化棲息地中的物種的滅絕風險。當前,生態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普遍將生物保護走廊帶作為一種重要手段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穿上厚厚的棉襖,提上一壺開水,帶上鋤頭水桶。12月3日上午,陶伯山和同事們又一次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嶺山頂,察看這片9月種下的100畝箭竹林是否被野獸踐踏,或大風吹倒。

  為何在這山頂上,栽這么大一片竹林?“這是我們為往來穿行野生大熊貓準備的食物。”這位大熊貓國家公園茂縣管理總站負責人,水平伸出右手食指,隨身體微轉,劃出一個扇形,“這一片就是走廊帶,專門為大熊貓交流修的‘鵲橋’。”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內,“鵲橋”不止這一條。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大熊貓棲息地呈嚴重的碎片化,大熊貓種群被割裂成多個小種群,其間缺少便捷的交流通道,好似生活在一個個“孤島”之中,對其繁衍生息造成阻礙。

  破解這一難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大熊貓走廊帶,用一座座“鵲橋”將這些“孤島”連接起來,修復野生大熊貓“破碎”的家園,創造更好的生存生活條件。

  為何建?

  大熊貓棲息地碎片化嚴重,種群割裂難以交流繁衍

  “一個大熊貓種群若要長期存活,其種群數量至少需要維持在40只左右。”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志松說,經過數十年各界人士的努力,大熊貓從“瀕危”轉為“易危”,但棲息地碎片化問題仍長期存在。僅岷山一帶,大熊貓數量少于10只的小種群就有十來個。

  大熊貓,一種已知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萬年的物種,數十萬年前曾遍布我國,北達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緬甸邊境。在度過漫長而殘酷的冰河期后,大熊貓棲息地急劇萎縮,野生種群退蔽至邛崍山、岷山、秦嶺、大小相嶺和涼山等六大山系,成為其最后的“庇護所”。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最后棲息地的碎片化。在整個大熊貓分布區范圍內,較高海拔的棲息地和較低海拔河谷地帶的居民區交錯分布,以及各種交通、工礦、水利設施的影響,讓大熊貓棲息地被分成許多“孤島”,種群被局限在小面積的棲息地斑塊中。全國野生大熊貓被割裂成33個孤立種群,其中24個種群存在生存風險。

  比如,汶川地震對九頂山小種群棲息地的損毀最嚴重。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顯示,九頂山小種群只有35只野生大熊貓。

  再比如,拖烏山是連接小相嶺山系“公益海”和“石灰窯”兩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的關鍵。資料顯示,該區域大熊貓種群已經大幅度下降,專家認為如果缺乏基因交流或者外來個體補充,這里的種群在80年內會趨于滅絕。

  專家認為,如此長期下去,可能一些很小的種群內部會近親繁殖,或者更容易因為一次自然災害、一次疾病而永遠消失掉。最直接、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大熊貓的走廊帶,讓這些“孤島”上的熊貓可以進行交流。

  2016年12月,《四川大熊貓走廊帶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制定出臺,結合社會條件、自然條件、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因素,規劃確定了13條大熊貓走廊帶,分布在岷山山系北區、岷山山系南區、邛崍山山系區和相嶺—涼山山系區。

  茫茫林海,如何確定這些“鵲橋”的位置?楊志松說,首先,研究人員要根據長期野外監測數據,評估大熊貓棲息地質量,確定棲息地斑塊。然后,分析干擾動物穿越的因子,比如拖烏山,就要分析國道108線,天然林采伐、放牧、挖藥等人類活動。最后,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確定走廊帶的位置。

  為了給拖烏山走廊帶的建設提供有效數據支撐和建議,研究人員布設了102臺紅外相機進行長期監測。結果表明,放牧是最嚴重的人為干擾因素,占比達89.7%。其中,黃牛和羊的干擾來自石棉縣;耗牛和馬的干擾主要來自冕寧縣;干擾集中在走廊帶的西北部,7月和11月最嚴重。這些監測結果為走廊帶建設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怎么建?

  公路轉向避讓,減少人類活動,讓熊貓一路走一路有吃的

  走廊帶怎么建?《規劃》明確,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植被恢復和保育、管理能力建設、監測科研及信息化建設、宣教能力建設和社區發展建設等六個方面,具體建設主要由保護區和走廊帶所在地實施。

  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是岷山山系兩大種群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交流的唯一生命走廊。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為墾殖和茂縣至北川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等頻繁的人為活動,致使該區域低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帶已被農耕地所替代,給野生動物交流帶來障礙。

  近年來,隨著以土地嶺為中心的一條寬2至4公里、長23公里的“人”字形大熊貓走廊帶的逐步建成,大熊貓棲息地連成一片。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等生態學家奔走呼號下,當地政府將原本從山頂的茂縣至北川公路廢棄,重新在山腰修建了一條隧道。印開蒲看說,減少人類活動的同時,還要通過間伐密不透風的人工油松林,栽種竹子、漿果,模擬原來的針闊混交林環境等方式,努力把當地生態改造成熊貓宜居狀態。

  2018年在土地嶺建設了野外監測系統,總投資約480萬元,對茂縣土地嶺大熊貓走廊、棲息地實行24小時不間斷無障礙監控,對大熊貓棲息地中動物的遷移、活動、繁衍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同樣為大熊貓“讓路”的,還有盤踞在岷山北部的黃土梁走廊帶,位于九寨溝縣、平武縣、青川縣和甘肅省文縣之間,長約30公里、平均海拔3000余米,四周有近10個和大熊貓有關的保護區。2017年5月,始建于九環線上的黃土梁隧道竣工,此后往來九寨溝的車輛無需再繞行山頂,為岷山北部的大熊貓遷移留下了珍貴的生命廊道。

  在熊貓走廊帶附近建設的一些重大工程,也采取了迂回避讓措施。“成蘭鐵路穿越岷山,我們設計避開大熊貓的棲息地,躍龍門隧道等多個隧道為此拐彎,增加了20%的建設量。”設計單位中鐵二院成蘭鐵路項目經理周躍峰說,毗鄰大熊貓國家公園九頂山片區的躍龍門隧道出口特地設置了聲、視屏障,最大限度減少對動物的驚擾。

  一窩箭竹用2公斤牛羊糞——在黃土梁走廊帶,當地特別從松潘、若爾蓋和甘肅等地購買了2200多噸牛羊糞,聘請當地村民種下30萬株箭竹。“管護人員林間巡邏,對種植的箭竹進行持續管護。”九寨溝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張澤說,“今后,大熊貓就可以在這一條線上邊走邊吃。”

  成效怎么樣?

  大熊貓在走廊帶中5天進行數十公里,保護的關鍵是保護其棲息地

  “拍到了,大熊貓!”12月2日,平武縣涪林源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禹震,盯著辦公室大屏幕,將前不久取回的紅外相機數據卡資料導入電腦,一張一張察看。該公司前身為平武伐木廠,天然林禁伐后,伐木工成了護林員。“我們在黃土梁走廊帶安裝了100套紅外相機,全天候監控,目前已拍攝到大熊貓6次。”禹震激動地說。

  激動的還有平武縣林業局局長蔣仕偉,對黃土梁走廊帶大熊貓“百里長襲”的故事津津樂道。2019年7月27日,來自浙江臺州學院的科研團隊,在王朗片區拍攝到1只野生熊貓視頻影像。5天后,另一組科研團隊在相距數十公里外的阿壩九寨溝勿角片區,再次捕捉到這只大熊貓的身影。

  “短短幾天跑這么遠,可見廊道通常,沿途食物充足。”蔣仕偉說,多年來保護項目的推進,走廊帶植被的恢復,保護措施的落實,使廊道的功能日漸發揮。監測發現,近年來黃土梁區域野生大熊貓活動日趨頻繁,在部分地段活動時長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大熊貓傘護的其他物種也紛紛出鏡。

  不止黃土梁走廊帶。近年來,四川省范圍內投入資金3.74億元,實施了6條大熊貓走廊帶建設,完成廊道區域植被修復68平方公里。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為大熊貓小種群交流、避免滅絕風險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研教處副處長古曉東說,建設大熊貓走廊帶,其保護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大熊貓一個物種,同時也能為同域野生動物和植物提供種群交流的通道,對這個區域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大熊貓保護工作者欣慰的是,目前規劃的大熊貓走廊帶,均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之內,國家公園建設本身就要求減少人類活動,保護修復大熊貓棲息地。

  在專家們看來,大熊貓走廊帶建設并非三五年甚至一二十年之功,而是一項永續工程,成效會逐步顯現。“走廊帶建設初期,先鋒物種先來。比如,植物方面可能先是草再是灌叢,緊接著是可能是森林的出現。伴隨而來的動物,可能先來昆蟲、小型獸類,再來中大型獸類。”古曉東說,生境的變化帶來了物種的變化。保護大熊貓或其他野生動物物種,最根本的是要保護好其棲息地,“留著青山在,不怕沒熊來。”

  龍婷婷 記者 王代強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 亚洲日韩日本大陆一区 | 日韩最热国产在线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五月天丁香小婷婷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