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文物局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紅色草原”保護利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成為全國首個出臺“紅色草原”地方配套政策的省份,以守護“紅色草原”,促進融合發展。
去年8月,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公布了全國首批12處“紅色草原”名單。四川紅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等3處草原成功入選,成為數量最多的省份。
四川廣袤的“紅色草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遼闊草原上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光榮歷史,沉淀著厚重的紅色底蘊,蘊含著獨特的紅色基因。從巴西會議遺址,到日干喬紅軍過草地遺跡;從海拔4800米的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到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名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從紅二、四方面軍甘孜會師紀念地,到十八軍窯洞群遺址……一處處革命文物無聲訴說著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留下了“金色魚鉤”“七根火柴”“半截皮帶”等耳熟能詳的紅色故事。文物無聲,歷史有語,英雄不朽!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部門的指導下,四川以長江、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主動作為,創新舉措,不斷強化草原地區革命文物保護,持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在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四川實際印發《通知》,并重點明確了四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加強“紅色草原”革命文物保護。開展“紅色草原”革命文物資源專項調查。加強戰斗遺址遺跡等考古調查。推進“紅色草原”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對會議舊址、戰斗遺址、紅色標語、紅色路橋、重要人物舊居、烈士陵園、紀念碑等實施搶險加固、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推進革命文物周邊環境治理。實施“紅色草原”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展陳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展陳。依托革命舊址舉辦主題陳列展覽,推動更多革命舊址向公眾開放。
深化“紅色草原”價值內涵挖掘。支持文博單位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開展相關領域課題研究,建設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支持符合條件的革命場館創建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教育功能。成立“紅色草原”聯盟,召開“紅色草原”保護利用研討會,舉辦主題論壇。適度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可觀看、可閱覽、可體驗、可感悟的文化場景(場館)。加強創造創意,組織藝術家、文學家到草原地區現場考察、采風寫生、體驗生活,創作相關主題文藝作品。
推進“紅色草原”環境配套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紅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提升生態景觀。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推進禁牧休牧輪牧,恢復草原植被。加快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實施若爾蓋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珍稀動植物保護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建設最美川西高原濕地。加快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推進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干旱河谷生態治理,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與預警。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開展“紅色草原”環境綜合治理,保護歷史風貌與歷史景觀。
促進“紅色草原”文旅融合發展。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強化智慧服務,支持實施一批“紅色草原”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建設“紅色草原”主題游徑,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深化與四川長征干部學院合作,建設一批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結合紅色研學、草原音樂節、山地騎行、自駕露營、民族歌舞表演等,每年舉辦“大美四川·紅色草原主題游”系列活動。培育“紅色草原”體育旅游,支持開展徒步挑戰賽、全民健身健步走、綠色騎行、馬拉松等賽事活動。鼓勵各地在深挖紅色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策劃開展紅色文化演藝項目。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向東表示,四川印發《通知》,提出紅色資源賦能草原地區高質量發展,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領域的新舉措。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專家周銳京則表示《通知》是四川推進紅綠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是實現發展路徑由一元向多元轉變的有益嘗試,具有開創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