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四川

西南醫科大學:奮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
2024年09月11日 11:52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1日電 (王冉 王友聰)近日,2024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推薦對象公示,西南醫科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又成長為教授的王曉斌榜上有名。此前,西南醫科大學已有4位教師獲殊榮。回首33年的成長經歷,王曉斌坦言:“是學校培養了我。”

西南醫科大學:奮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西南醫科大學供圖
西南醫科大學:奮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西南醫科大學供圖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王曉斌的成長經歷,映射出西南醫科大學重才、引才、育才的發展路徑。

  西南醫科大學始終堅持將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第一資源,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奮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為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筑巢引鳳納賢才改革創新促發展

  2016年,西南醫科大學通過團隊引進的方式,從香港中文大學引進博士畢業的肖占剛及其團隊。經過8年的培養壯大,其團隊成員數量增長了10倍。

  “學校重才、愛才,是育好高質量人才的‘良田’。”每次和學校新引進的老師交流經驗,肖占剛總有這樣的感慨。

  從剛來學校時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與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組建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結合的大學科組,肖占剛不僅在西南醫科大學感受到澎湃的發展動力,更收獲了個人成長,近年來,肖占剛先后獲得瀘州市“酒城英才·科技之星”、酒城創新團隊帶頭人、瀘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優秀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學校人才戰略的引領。西南醫科大學第一次黨代會以來,學校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團隊建設工程”“人才培育工程”,通過外引內培,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師隊伍正成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先看外引。2018年以來,學校全職引進博士學位教師230余人,其中國(境)外28人、省外166人。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8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人才14人。2019年,學校聘請高層次人才張春祥教授擔任學校校長。

  再看內培。學校制定專項政策,支持教師提升學歷學位和教育教學能力。6年來,學校送培博士559人,從事博士后研究69人,海外留學或工作一年以上教師增至345人。組織教職工參加崗前培訓1092人、各級各類業務培訓近16900人次;遴選、培育教師參加全國高校教師教學競賽等各級各類教學比賽,獲國家級教學獎項79項,省級教學獎項92項,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人才培育的背后,是不變的初心。西南醫科大學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399人,其中博士學位人員672人,高級職稱人員636人。教師榮獲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全國名中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稱號80人次;榮獲省級高層次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杰出人才獎、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四川省“四有”好老師等省級稱號760人次。

  融入地方促發展同頻共振顯擔當

  今年以來,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與瀘州市江陽區“互動頻繁”。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四川省“四有”好老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陳躍教授牽頭主導的核醫療項目,為江陽區發展核醫療產業帶來更多潛力。

  學校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核醫療產業在校地攜手的助力下,正逐步實現“1+1>2”的效果。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學校人才戰略與融入地方發展同頻共振。

  作為省屬高校,西南醫科大學的人才培育既堅持對接國家戰略,又對接產業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截至目前,學校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團隊53個,其中省部級團隊8個。西南醫科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這樣的成績,也得益于西南醫科大學與瀘州市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在瀘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西南醫科大學先后制定了《西南醫科大學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西南醫科大學柔性引進人才管理暫行辦法》及一系列激勵教職工攻讀博士學位的政策等,引進與培養齊抓,全職與柔性并進。“十二五”至今省財政同比增加撥款21.13億元,瀘州市委、市政府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0億元,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

  過去5年,伴隨著西南醫科大學各附屬醫院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瀘州醫療健康水平穩居全省第二。

  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各附屬醫院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項目儲備庫和培育庫,獲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高級卒中中心等平臺20余個,獲批省級醫學中心。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7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專病)13個。擴展專科聯盟80余個、醫聯體合作單位170余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直屬附屬醫院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城市醫療集團、專科聯盟、遠程中心建設,提升重大疾病協作救治能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西南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涌介紹。

  西南醫科大學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作為重要發展方向,不斷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化市校合作、省市共建——與瀘州市人民政府、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合作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與自貢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南醫科大學附屬自貢醫院,與四川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共建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天府醫院。

  為助力學校吸引并留住高層次醫療專家人才,西南醫科大學還與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設立了“瀘州老窖‘金教鞭獎’”,由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出資獎勵競賽優秀教師,并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自2019年起,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每年還向學校每個院士團隊(不超過10個)捐贈60萬元,作為定向支持學校院士團隊及相關骨干成員的生活補助資金。

  鑄魂強基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

  每年6月,一批批優秀學子從西南醫科大學走向全國。告別母校,難忘同窗情,亦難忘“正身博學,弘道樹人”的嚴謹教風。從課堂走向臨床,一代又一代西南醫大人始終堅守初心,牢記教誨,為川渝滇黔結合區域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西南醫科大學著名肝膽疾病專家、全國名中醫、四川省“敬業道德模范”孫同郊教授,年屆高齡仍然堅持坐診。“病人來一趟不容易,只要有病人來看病,我都會認真對待。”這是她常說的一句話。

  孫同郊教授的故事激勵鼓舞著西南醫大人,以實際行動續寫西南醫科大學教風傳承的故事。

  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教師馬俊便是其中一個鮮活的例子。從進校工作后,馬俊便聆聽著孫同郊教授的故事,沐浴著“正身博學,弘道樹人”的嚴謹教風,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堅持“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圓學生夢想”的學生工作理念,堅持奮戰在學生工作一線,成長為“四川省高等學校名輔導員”。

  2014年,由有關部門牽頭,馬俊具體負責,在江陽區白招牌社區瀘州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了學校首個校外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如今,這里已成為教師的科研平臺、學生的志愿服務基地。馬俊說,這是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縮影。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近年來,學校毫不動搖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建章立制促規范,精細管理促提升,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西南醫科大學增設教師工作部,主抓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原則,不斷貫徹落實師德師風建設責任制,各教學科研單位黨政負責人擔任第一責任人。

  嚴把政治關,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各類考核、評先推優等方面,實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度。對師德失范行為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復。

  此外,學校還堅持常態化開展“良師益友”“教學名師”“優秀教師”等各類評選表彰活動。在學校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宣揚各類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先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緊緊依靠人才、充分用好人才、團結凝聚好人才,教育引導廣大教職工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師德,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為建設特色鮮明的西部高水平醫科大學提供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保障。(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亚洲一级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一本一本久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