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鐘女士因突發爆裂樣頭痛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急診行顱腦CT提示顱內散在出血。
經神經外科緊急會診,考慮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出血可能性大,立即收入神經外科病區。進一步行腦血管造影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出血。
因鐘女士顱內動脈瘤診斷明確,并已伴有顱內出血。神經外科血管組張孫富主任團隊經與家屬充分交流病情及治療方案后,立即安排“開顱大腦中動脈瘤夾閉術+顱內血腫清除術”。成功完成手術后,患者神志清楚,言語及肢體活動等神經功能均恢復良好。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顱內動脈瘤常有哪些癥狀?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常無明顯癥狀。而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會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進而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癥狀:如爆裂樣頭痛(最為常見)、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癲癇等癥狀,出血量大且迅猛者甚至可直接導致生命危險。
而臨床中也發現,部分動脈瘤患者在破裂之前,可能出現輕微頭痛、眼眶周圍疼痛、動眼神經麻痹等先兆癥狀。這些癥狀的出現,應引起重視,盡早就醫進行規范治療。
顱內動脈瘤都需要手術治療嗎?
顱內動脈瘤是導致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病因。在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動脈瘤患者長期無癥狀生活。因為動脈瘤破裂可能導致各種嚴重的結果。提前判斷動脈瘤破裂出血風險并挑選高危險因素患者進行及時治療是提高動脈瘤診療效果的關鍵。
存在如下因素:既往有蛛網膜下出血病史、動脈瘤直徑>7毫米 、后循環動脈瘤、動脈瘤形態不規則(伴有子囊或多分葉狀)、隨訪觀察中動脈瘤進行性增大或形態變化以及伴有動脈瘤家族史的患者人群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近年來,還可以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壁MRI成像技術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動脈瘤破裂風險模型幫助判斷動脈瘤破裂的風險,進一步指導后續治療。鐘女士屬于已經破裂出血的動脈瘤患者,必須及時積極手術處理,防止再次出血加重病情。
顱內動脈瘤治療方式包括哪些?
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可包括經導管血管內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夾閉治療兩種方式。
整體來講,經導管血管內介入治療創傷相對較小,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恢復相對較快,后循環等傳統困難手術部位更易處理等優勢。但存在復發率相對略高(近年隨著材料學及手術技術進步,復發率也已相應下降),術后需要短期甚至較長時間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存在服藥期間全身出血風險等)。
開顱手術具有可完整夾閉動脈瘤(復發率相對較低),同時清除臨近區域血腫等占位效應,對大腦中動脈M1段等具有復雜穿支動脈的血管保護更直觀更可靠等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開顱手術同樣遵循微創美觀原則,開顱顯微操作,也嚴格保護腦神經組織、血管等重要結構,較少引起相關副損傷,可較好實現保證患者美觀及功能保全等多重要求。(吳平華 李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