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血脈的深情續章——評木洞山歌劇《爺爺的山歌》
木洞山歌是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了豐富的巴渝文化積淀。其歌詞內容廣泛,涉及勞動、生活、愛情等多個方面,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第四屆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優秀展演劇目、首部木洞山歌劇、巴南區重點文藝作品創作扶持劇目《爺爺的山歌》于2024年12月在成都上演。
情系傳承,夢繪新章
該劇汲取了木洞山歌傳承人喻良華和秦萩玥的真實傳承經歷,經過提煉改編,劇情圍繞高良、高可這對爺孫關于山歌傳承的親情故事,高可與留學生文陽關于山歌創新的愛情故事展開。全劇采用小型劇的形式,結構緊湊,由“開山修橋娶小嬌”“一里碼頭游子歸”“一場比賽兩行淚”“田頭長得有山歌”和“日子就在歌里過”五幕層層遞進,不僅向觀眾展示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高腔山歌、禾籟、盤歌、啰兒調、小調等曲牌,更深刻揭示了木洞山歌的獨特韻味,生動地映照出木洞山歌在當今時代的傳承挑戰與發展機遇。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爺爺高良睿智、質樸,既彰顯出了老一輩傳承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又體現了在時代飛速變遷的今天依然要堅守傳統文化的決心和執著。孫女高可青春活潑、有思想,既展現了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和富有沖勁的精神,又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思考。此外,劇中還塑造了其他人物形象,如高良的老伴阿嬌、高可的戀人文陽、油酥鴨老板、薅秧哥與薅秧妹、石工、游客等,他們各自在劇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而多元的人物群像。
山歌精粹,藝境深邃
該劇在音樂創作上將旋律、歌詞與情感、生活交織在一起,符合當今時代的審美,給觀眾帶來別樣的木洞山歌體驗,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自然之美。如薅秧時阿嬌唱起的禾籟:“唱起禾籟把秧薅(禾籟吔嗬禾籟吔嗬),歌聲繞繞青山笑(禾籟吔嗬禾籟吔嗬)”,舞臺上莊稼繁茂、草木蔥郁的自然景象,阿嬌高亢嘹亮的聲音,瞬間讓觀眾感受到禾籟所起到的消除在田野間勞作時的疲憊、振奮精神的作用。又如傳統木洞山歌中的對唱:“呦呵喂,什么紅來舍(太陽出來舍),紅滿天啰喂(紅滿天啰喂),什么缸在田中間哦(鯉魚缸在田中間),缸在田中間喲喂(缸在田中間喲喂)”,但高可、文陽把握到了木洞山歌的內涵,根據時代和場景創新了歌詞“桃花紅來舍,紅滿天啰喂,山歌紅在直播間嘛,紅在直播間啰喂”“‘蛟龍號’來舍,紅在大海中啰喂,五星紅旗紅在廣寒宮啰喂”,深刻體現了山歌的趣味,富有生活,符合時代的發展。
傳統與創新,碰撞與融合
全劇自始至終聚焦于傳統與創新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劇中以爺孫間的情感紐帶為主線,呈現了木洞的風土人情,深刻描繪了當地居民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堅守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適應現代文明,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這種跨越時代的敘事架構,不僅為作品注入了深邃的歷史維度,同時也使觀眾深刻體驗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融合以及薪火相傳。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夠產生強烈的文化共鳴和情感認同,從而重視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根源。劇中情節沖突的展現,例如奶奶擔憂孫女偏愛西方歌劇而可能忽視木洞山歌的傳承,但高可和戀人文陽均致力于探索傳承山歌的新路徑。高可自信滿滿地參與比賽,嘗試將山歌與搖滾音樂融合,雖初顯不協調,但最終在爺爺奶奶的協助下,尋找到山歌的本源,并探索出通過網絡直播這一創新途徑讓更多人了解木洞山歌。在舞美上的創新,如LED大屏幕、投影、燈光、布景等將傳統山歌與現代視覺效果相結合,以寫實寫意的手法給觀眾營造了一個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山歌魅力的輕松環境。以及在傳統山歌調式與現代音樂元素,傳統樂器與現代樂器之間的創新融合等方面,均體現了老一輩與年輕一代,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現代音樂、現代審美的碰撞與融合。
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劇中展現的高良等老一輩民間藝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洞山歌的熱愛和堅守正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時,高可等人在傳承路上,面對迷茫和困境,始終矢志不渝,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向觀眾傳遞了勇于挑戰,敢于直面困境的勇氣,以及新時代青年肩負的文化傳承重任與使命感。這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木洞山歌內容豐富,該劇結合歌劇這一表演形式,使用舞美、服飾、場景等,向觀眾展示了禾籟、盤歌、勞動號子等多種曲牌,讓觀眾能夠直觀感受木洞山歌的魅力。同時,通過劇情的發展,向觀眾展現了巴渝地區的石磨豆花、油酥鴨等傳統美食,以及繁華的街道和綠油油的田野等地域風情。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不僅讓觀眾深刻體會到木洞山歌的魅力,更促使觀眾對巴渝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更加珍視自己的文化根脈,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價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盡管如此,該劇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完善。一方面,盡管在音樂創作和舞蹈編排上,該劇巧妙融合了現代元素,但有時稍顯生硬。另一方面,劇中演員的服飾雖展現了木洞地區的民俗文化,但在個別場景中,演員的鞋子搭配稍顯突兀,如有的女演員身穿傳統服飾,搭配白色厚底高跟鞋,這與部分場景不夠契合,容易出戲。但整體而言,該劇非常成功。通過該劇的演出和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木洞山歌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并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同時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者系西華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藝術實踐中心副主任羅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