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腹壁疝專家門診李世紅副主任醫師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張先生(化名)。李世紅副主任醫師接診時,發現他異常焦慮,經過耐心詢問后,患者才說出了焦慮的原因。
原來張先生曾因一次手術,術后血壓驟降被轉入ICU監護治療。盡管最終轉危為安,但這段經歷讓他對手術產生了強烈的恐懼與心理陰影。更令他焦慮的是,腹股溝疝這個疾病,對張先生來講,反反復復,左側腹股溝疝雖然得到治療,但是右側又出現腹股溝疝,且隨著時間推移,右側疝塊逐漸增大,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面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張先生一度陷入糾結與無助。
在親友的推薦下,張先生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腹壁疝專家李世紅副主任醫師門診就診,李世紅副主任醫師查看患者后建議住院手術治療,入院后通過普外科疝與胃食管反流病團隊的綜合評估,給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后,最終采用腹腔鏡微創技術對其右側腹股溝疝做了無張力修補手術。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后,當日張先生即可下床活動和進食,術后疼痛感輕微。術后第二天患者出院。
腹股溝疝俗稱“小腸氣”,常常表現為腹股溝區腫塊,站立或用力時突出,平臥可消失。李世紅副主任醫師表示,腹腔鏡技術并非適用于所有疝病患者,需嚴格評估疝類型、身體狀況等因素,同時他還提醒: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就診。若出現腫塊嵌頓、劇烈疼痛需立即就醫,否則可能引發腸壞死等危急情況,“早診斷、早治療”是該病治療的關鍵。
醫生提醒:疝術后仍需避免重體力勞動3個月,并定期隨訪。(吳平華 供稿)